零零落是广西代表性的曲艺之一,以桂林方言为演唱基础,流行于桂北一带的曲艺形式。它具有一人多角、轻便灵活、反映现实快等特点。
零零落是由莲花落演变而来,莲花落用“哩哩莲花,哩哩莲花落”来唱和,而零零落则用“零零落,长板落”来唱和,并因此而得名。
原为女盲人沿街卖唱的一种演唱形式,由一人领唱,另一人帮腔,加衬字“零零落”得名。曲调旋律较为简单,无伴奏乐器,仅用两块竹制小板,按节奏重复击板演唱,唱腔有“七字零零落”、“十字零零落”、“十指尖阴阳花”、“牡丹一枝花”、“苦零零”、“绣香袋”、“点兵歌”7个。现曲调加进引子、过门,并有两人或多人演唱。传统段子有《矮大娘洗澡》、《邋遢姑娘》等,现代生活题材的段子有《英雄儿女》、《新风赞》等。
零零落源于宋、元时代贫苦人歌唱的乞食词莲花落。相传清乾隆年间桂林设有4所专门收容流民和流浪艺人的养济院,院中收容的人由于官府所发钱米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一些女盲人便仿效莲花落的曲调,沿街卖唱乞讨。其音乐与桂林官话紧密结合,并受当地民歌小调的影响,遂逐渐演变成地方曲种零零落。至道光年间,臻于成熟,自成一格,并积累了不少长、短篇曲目。
零零落曲调共有七个,即:七字零零落、十字零零落、十指尖尖、倒采茶、点兵歌、绣香袋、苦零零等,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最常用的曲调则是七字零零落。这些曲调旋律简单、朴素、流畅,节奏、速度较平稳,叙说性强。加之每个曲调都有与唱词内容无关的不同衬字、衬腔,如“零零落,长板落”;“十指尖尖哝样花,牡丹一枝花”;“七呀八姊妹小哥郎”等,因而使得零零落曲调较自由轻快。一般一个曲目仅用一个曲调,但七字零零落和十字零零落可同用于一个曲目之中。
零零落唱词由上下句组成,较工整。除十字零零落是十个字三、三、四句式的结构外,一般均为七个字二、二、三句式,下旬押韵,一韵到底。在一些小段子中偶尔亦有转韵的,但以唱完一段内容后方转为宜。
零零落由二人演唱,一人领唱,一人帮腔,少数段子由两人齐唱,这主要是由曲目中所选用的曲调而定。唱时无乐器伴奏,仅用一竹质的小板,板长约二寸,宽约寸余,左手握打节奏,帮助演唱。据说过去右手还需打一扎子,扎子由七块很薄的,似水牌般大小的竹片穿成,形式较单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零零落在艺术上多有创新。如唱腔以一个曲调为主,穿插其他曲调,或联缀使用数个曲调,并在板式、节奏、速度等方面有所变化;同时在帮腔的旋律基础上创造了引子和过门,伴奏以板胡为主,小三弦、二胡等配合,丰富和发展了零零落的音乐,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零零落长于演唱有情节、有人物的民间故事,如《祝英台》、
《卖油郎》、《卖花记》、《卖水记》、《宝玉哭灵》等;但亦可演唱幽默、诙谐、讽刺等类型的小段子,如《邋遢姑娘》、《矮大娘》、《小菜造反》、《麻雀打架》等;也有一些抒情小段如《打镯头》、《梳妆台》等;娱乐性小段如《小菜打仗》、《蚊子打架》等;由于零零落源于与佛教歌曲有渊源关系的莲花落,在某些曲本中还不同程度地保留着说教的痕迹,如《劝世文》、《王氏女》等。
从演唱时间来看,有的曲目只要三四分钟,一般是半个小时左右,但还有些长篇的如《莲花帕》、《鹦哥记》、《汗衫记》、《花灯记》、《八宝山》等,则须连唱一个月到三个月左右,一些传统曲目有的已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利用零零落这一曲艺形式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一些新曲目的编唱,如《李三娘过江》、《白毛女》、《英雄儿女》、《新风赞》、《理发姑娘》、《红棉似火》等曾获得一致好评,深受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