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东渔歌是流行于广东东部沿海地区疍家渔民中间的一种传统民歌,它和其它传统民歌体裁一样,大都是七字句。粤东渔歌以汕尾渔歌最为出名。由于渔民有自己的方言、歌唱音律和节奏,同时又是表现渔区的生活,因之就形成别具一格的传统民歌——渔歌。惠东县沿海一些地方,渔民把渔歌称为畲歌,这大概由于疍家和畲族人民长期互相交往,因之把两种不同内容风格的民歌名称联在一起,在广东,畲族人民住于山上,疍家人民住于海边,畲族人民自古以“刀耕火种”为生,疍家人民则以捕鱼为生,“在山为畲,在水为疍”,生活方式完全不同。
自古以来,“粤俗好歌”,已见之历代各县县志。特别是明清以来,很多史书或文人传说中常有当地民歌演唱的记述。在粤语、客语、潮语等地区,历来民歌十分发达。不论山区、平原、上山落田、织麻刺绣,到处可闻歌声。尤其是年节或婚娶喜庆,各种聚会,更是歌声遍地。明代就有粤人以“斗歌为乐”的记载。粤东渔歌的广泛流行,离不开这种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
在旧社会,由于阶级压迫,渔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十分低微更没机会学文化。他们为了反抗渔霸的压迫,为了未来的生活,发泄心头积郁,都把感情寄托在渔歌中。渔歌的内容,实际上是一部纪录渔民苦难的血泪史,而唱渔歌,也就成了渔民唯一的文化生活。经过历代渔民的不断加工提高,曲调不断丰富,歌词的比喻非常生动。各个时期,都有一些著名的渔歌手,象汕尾市的徐十一,惠东县港口镇的苏墨水等,从解放前唱到解放后,并曾先后参加了全省和全国的业余文艺会演或曲艺会演。
解放后,渔歌从内容到演唱形式,都有较大的变化,它已不局限在沿海渔港传唱,而是流行到广大城乡,特别是不少地方的业余或专业文艺团体,用渔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演唱形式,逐渐成为广东曲艺演唱中的一个曲种。
在传统节目中,以汕尾市的《斗歌》流传范围最广,惠东和潮汕很多地方,人们均喜欢唱这支歌,文艺团体则把它加工为演唱节目,很受欢迎。这个节目用对唱形式,一问一答,把大海中的各种著名鱼类名称编成歌词,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又有十分风趣的情调,既抒情,又婉转动听,充满丰收的喜悦,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曲艺节目。
《娶新娘》表现自由婚姻、新事新办新风尚,亲友满堂,斗歌为乐。场面热烈活泼,歌调优美动人,是一个较有影响的保留节目。
《春满渔港》是用渔歌编写的歌舞节目,反映渔民热爱生活、建设新渔村的生产热情。曲调欢快明朗,优美动听。1975年参加省会演后,在省电台连续播送半年多,深得群众喜爱。
《赞海花》是新创作的渔歌说唱,内容写少先队员海花,机智地揭发地主分子独目鲨偷走海漂中的反动传单又伪装到大队去报功的阴谋。这个说唱节目,运用了优美的渔歌调,新鲜动听,深受群众欢迎。
新渔歌《渔家四季春》(歌名应为《渔家四季尽春光》——惠东信息港编辑部注),歌颂渔业大丰收,这个节目运用男女二重唱,以及独奏等伴奏乐器演唱。1975年参加省“音乐会”,也得到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