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碟子小曲
2019-9-27  热度:755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碟子小曲又称内河小曲,是一种古老的曲艺。由湖北省襄河(即汉水)流域的天门、沔阳(今仙桃市)、汉阳、潜江一带的俚歌俗曲嬗变而来。流传于江汉平原、汉水流域的天门、仙桃、潜江、汉川、汉阳、洪湖、监利、钟祥、荆门等县(市),其中尤以天门、仙桃最为流行,故碟子小曲又别称"天沔小曲"。

碟子小曲起源于何时,无文献可考,但在流传最盛之天门、沔阳一带,艺人对其由来却流传着许多有关它起源的轶闻传说。

一说,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1521年),皇帝下江南时,曾来到竞陵陶溪潭--今天门市横林附近的"陶溪潭村"的一家客舍吃饭。店中有一位叫"李凤姐"的女孩,生得美貌非凡,当皇帝问她有什么好吃的时,李凤姐回答说能作"红嘴绿鹦哥"。此时,皇帝在前厅饮酒,李凤姐在后厨作菜,席间后厨传来敲弄碟子的美妙声响,不时伴以俚歌俗曲。皇上大喜,于是,皇帝便把凤姐带回"京都",封为"妃子"。击碟而歌遂在京都传播开来。

一说,大约百年前,仙桃澄湖附近有一财主,每天要丫头给他送五道菜。有一次,丫头不慎把瓷盘摔破,被地主婆毒打后撵出门外,她便带一个碗和一双筷子沿门乞讨,边打边唱,并用悲愤的歌声向人们倾诉身世,激起人们的同情纷纷施舍。

后来穷人在讨饭时,也效仿丫头,带一个碗,一双筷子,边敲边唱进行乞讨。后来人们改碗为碟,沿街卖唱,渐渐形成了该种民间小曲。

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天门张港大兴堂书斋已有《绊根子草》唱本出售。碟子小曲的形成大约与当地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天门、沔阳是古"云梦泽"腹地,地势低洼,堤防失修,洪水泛滥,"七年淹六水,十年九不收"。每遇水灾,百姓外出逃荒,敲碟子、唱小曲、打三棒鼓、打莲厢便成了人们外出谋生的一种手段。1926年,天门曾建立了碟子小曲行会--"八音会"。

1930年前后,天沔一带小曲活跃,曾出现了一批善唱者,被人们誉为"四大天王"的"喜枝"、"春枝"、"爱枝"、"冬枝"的"枝枝班"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碟子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常与"三棒鼓"、"汉滩小曲"等其它艺术形式相组合,成了人们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兰晓薇,胡鹏. 湖北小曲润腔技法研究[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4):186-187.
[2]刘小泉. 湖北小曲音乐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6.
[3]周希正,赵雨薇. 湖北小曲生存现状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09(05):190-192.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四川清音
 下一篇: 凤阳花鼓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