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丹剧简介
2019-10-2  热度:956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丹剧是流行于江苏丹阳一带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在曲艺"啷当"基础上,吸收当地民歌、小调和号子,增加了伴奏乐器,并在其他戏曲剧种影响下,于1958年发展为戏曲。初名"啷当剧",1959年改现名。由有近300年历史的丹阳"啷当调"演变出来的"丹剧",上世纪60-80年代曾在戏曲舞台上红火一时。

历史发展

丹阳民俗--啷当(丹剧的原身),是丹阳传统戏曲文化。起初的啷当艺人是由师傅亲口传授,后发展到以家教形式的啷当传习所。出名较早的是麦溪镇王巷村的王氏啷当传习所,创立时间约在清光绪年间,新中国成立后活跃在丹阳城乡的王氏三姐妹和鲍莲娣等名艺人都是王氏的传人。民国时期,大泊、陵口、前艾、珥陵、全州等处都有啷当传习所,刘连生办的前艾传习所声誉较好,技艺出众的赵金花、蒯三庚都出自他的门下。啷当的鼎盛时期,是在啷当总传习所开创前后。民国初年,陈腊荣团结卜班名艺人开始啷当说唱的整理研究工作。研究机构起初设在三板桥西的养济院内,后移至姜家园的观音堂。民国20年(1931年),"丹阳县啷当总传习所"正式挂牌,一时名师云集,学童倍增,社会声誉大为提高,县长亲往祝贺。抗战前夕,该所满师艺徒有317人。啷当艺人的足迹遍及丹阳各地和周边市县.流行曲目由原来的"大小三十六",增至"七十二记、四十八滩头",演出场次远远超过当时的"六书","评话"和滩簧小戏。

啷当曲调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流行于清光绪年间。19世纪末,丹阳便有"黄秧下田谷进仓,麦场头里笃啷当"的习俗。啷当曲调以丹阳一带的牛郎调、佛祈调,油嘴调、梅花调等民歌为基础,以丹阳方言为依托,曲调朴实优美,地方色彩浓厚。啷当演唱是以说唱形式出现。"说",除了交待和铺叙,还有散白和板白之分。散白象话家常,编排入情入理,生动贴切,常用古语和俗话作为结论;板白 则要求上板押韵,形成气势,用于说唱的高潮或结尾。道白讲究合板与接口,铺叙夹带打趣和插科。啷当说唱,以唱为主。唱是啷当艺人的基本功,也是评价艺人水平的主要依据。啷当能否唱红,靠的是唱者素质和曲子是否精晶。民国以前唱红的艺人就有10多位,其中多数是唱"滩头"的,而靠长篇说唱"本头"唱红的只有3~4位,同行公认的仅有李宝儿1人。李宝儿号称李四记,她唱啷当和一般艺人不同,从不走村串巷,想听她的唱,都要拿帖子上门去请。她每次说唱,听客少则几百,多用上千。

啷当调以正板为基础,共有吟板、数板、行板、急板、散板、哭板等10余种板式。艺人习惯把啷当分为东、西两路。东路啷当分布在城镇和铁路沿线,受戏曲的影响,讲究板式的运用,吐字注重"喷口",行腔干脆利 落,好懂易学,流行广泛。西路啷当常年演出于山乡僻壤,受外界影响小,唱腔也以板式命名,行腔却很少受板式的约束,有时如行云流水.细腻委婉,有时则铿锵豪放,粗狂有力。啷当流行的曲目,滩头有白蛇精、懒婆娘、夸新妇,十羞君王、送于入学等22曲;本头有绣福记、青楼记、牙痕记、红粉记,芭蕉记,琵琶记、白马记、杀狗记等14部。这些曲目都是听众喜爱、流传甚广的精品。


参考文献:
[1]郭炎孙. 浅谈丹剧艺术特色及其局限[J]. 中国民族博览,2017(05):129-132.
[2]郭炎孙. 浅谈丹剧音乐[J]. 戏剧之家,2016(09):74-75.
[3]邓彬. 丹剧音乐的现状和走向[J]. 艺术百家,1996(03):102-104.
[4]佚名. 丹剧[A] .中国演员:2015年第1期(总第43期)[C].:,2015:1.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花灯戏简介
 下一篇: 木偶剧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