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词又称文词戏、文词腔,流行于安徽省东至县、宿松县等地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2006年,文南词被列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项目。
2008年6月7日,安徽省宿松县申报的"文南词"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要剧目
在不同时期文南词有其不同的代表剧目。文南词明末清初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流行时,剧情简单,表演手段单一,在该阶段,以小戏为主,大多是在曲艺坐唱的基础上改编的。其创作素材取自民间,唱腔以小调为主,十分优美,较为普通百姓所欣赏,有很强的生命力。保留下来的剧目有《浪子抛球》、《卖茅柴》、《纳蓑衣》、《卖杂货》、《卖草墩》、《纺线纱》、《做渔网》等十多出。其中《想郎》、《游江》、《宋江杀惜》、《陈姑追舟》等文南词小戏仍然在民间流行。
文南词成为地方剧种后,以演出正本戏为主。其剧目由曲艺和小戏扩充而成,剧情丰富,注入更多的社会生活内容。代表剧目有80余出,其中《借衣》、《点药》、《嫖院》、《秋江》等四折戏被改编为较完整的正本戏。解放前夕相继又有《戏牡丹》、《大审玉堂春》、《云楼会》等50余出,其中犹以《苏文表借衣》经宿松县历代艺人修改打磨,从剧本到唱腔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仍盛行于城乡 。
剧种分类
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3类。"文词正板"旋律质朴、流畅,宜于叙事抒情;"文词慢板"曲调委婉,表现情绪比正板平稳,常用于悲剧。南词正板"字少腔多,旋律优美、长于抒情。小曲有"叠断桥"、"观花调"、"采花调"等50余种曲牌,是文南词早期坐唱及与灯会歌舞结合阶段的侧重腔调,包括民歌俗曲、山歌、采茶歌等,都具特色。
历史渊源
民国36年(1947),湖北黄梅县盲艺人胡金山流落在原至德县青山梅塘,先是算命糊口,后靠放牛为生。在放牛场上教会了当地一班青年唱文词腔的部分戏文。后江西省杨梓乡金凤业余文词戏剧团胡志远来梅塘传教,首演大型古装文词戏剧目《苏文表借衣》。1958 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过《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1978年和1982年,排演新创作的小戏《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音乐奖和表演奖,并称号剧种为"文南词"。以后渐被情节动人、悠扬悦耳的黄梅戏所替代。
戏曲剧流行于安徽安庆宿松、东至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伴奏以四胡为主。无专业剧团,东至、宿松两县黄梅戏团兼演文南词。剧目有《烟花女子告状》、《苏文表借衣》等三十多个。
1795年(乾隆六十年)刊出的俗曲总集《霓裳续谱》收有"弹簧调"和"南词弹簧调",即是文南词主要声腔之一。1850年前后,宿松出现了灯歌、灯舞,后来演变成灯戏,灯戏是文南词戏曲的最初雏型,文南词就是在这种曲艺和地方灯戏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据记载,清末东至县仰家桥秀才谢敬仁在《南乡诗草·省亲偶见》(南乡即现在的东至县青山乡)中有诗道:"翁操四胡桂树下,姝弄渔鼓唱"思嫁"。妇孺入迷文南词,月落西山不归家"。此诗记叙了当时文南词的演出形式,伴奏乐器以及观众喜闻乐见的程度 。
文南词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1958年原至德县青山乡梅塘村正式建立了业余文词戏剧团,上演过《三气周瑜》、《白蛇传》等一批传统文词戏剧目,1959年县剧团戏曲音乐工作者钱艺河,根据青山公社民间艺人刘汝民等人提供,从音乐角度,对"文词"和"南词"进一步挖掘和整理,排演出《烟花女子告状》《三戏牡丹》传统折子戏参加省、地专业和业余会演。1978年现代戏《喜事》、《印》在安庆戏曲会演中荣获音乐创作、表演、导演等奖励。1982年,现代戏《抢木匠》参加省、地会演获音乐奖和表演奖,并称该剧种为"文南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