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白字戏简介
2019-10-2  热度:730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白字戏,广东省海丰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白字戏是用广东海丰、陆丰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元末明初从闽南流入海陆丰等粤东地区,后来吸纳竹马、钱鼓、渔歌和潮剧音乐等民间艺术,改用当地方言演唱,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起初白字戏和潮剧都称白字戏,白字戏名为"海陆丰白字",又称"南下白字";潮剧名为"潮州白字",又称"顶头白字",后来白字戏一名用来专指海陆丰白字。白字戏唱腔结构以曲牌联套体为主音乐优美,有联曲、滚唱、一唱众和等形式与特点。

2006年5月20日,白字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白字戏的形成,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南宋时形成的闽南、粤东民间小戏是海陆丰白字戏的前身。宋代漳州地区在每年秋收之后,有号称"戏头"者."逐家聚敛钱物,豢优人作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至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据考所作之戏传到粤东及海、陆丰后,即俗称老白字或竹马戏。这些民间小戏,基本上是二小戏或三小戏,均由孩童扮演,剧目如《搭渡弄》、《四九弄》等,都是民间生活小戏,所唱俱为地方小调民歌,用大管弦和笛子伴奏。白字戏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还吸收并借鉴了流行于同一地区的正字戏的许多东西。在白字戏的传统剧目中,上述民间小戏为数极少,而大部分是易语而歌的的大戏。前者称小锣鼓戏,后者称大锣鼓戏。大锣鼓戏有帮腔,用大锣大鼓伴奏,干唱。其剧目、曲文.唱腔、器乐等各方面,均与正字戏的曲戏部分非常接近。因此,潮州戏谚又有"正字母生白字仔"之说。

另外,还有认为白字戏与潮剧同源异流。白字戏艺人尊奉田元帅为戏神,与福建南部的梨园戏、老白字戏以及正音戏(今正字戏)、潮音戏(今潮剧)等相同。白字戏的开台例戏《净棚》、《八仙拜寿》、《仙姬送子》、《跳加冠》等仍用"正音"演出;白字戏有"罗哩畦"调及拉腔,正字《金钗记》、潮调《荔镜记》等古本亦有,这也是出自南曲。因此,认为白字戏与潮剧是同源异流,均来自南戏。由于可据的史料缺乏,以上二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明清时期,白字戏已十分活跃。据调查,清咸丰年间,白字戏有三十多个班社活动。清同治八年(1869年)白字戏的荣贵春班、双鸣凤班活跃于海、陆丰和惠阳的广大农村。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海、陆丰白字戏拥有近二十个班社,其中老荣顺延续时间较长,名角荟萃。白字戏过去均为童伶,成年变嗓后,则多转学唱正字戏,因此,晚近时期的正字戏名演员、名鼓师,如红脸郑城盖、白脸刘仁勋、乌脸刘妈倩、文武生陈宝寿、鼓头师傅刘采等均出自此班。20世纪40年代以后,粤东灾祸频生,艺人饥死逃亡,已溃不成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丰沙港新荣顺班的叶本南(艺名粒仔旦)、卓孝智(艺名妈柏生)等,率先组织"民艺白字戏剧团"。1953年吸收了一批青年演员并改名为"海丰县青年白字戏剧团"。1956年定名为"海丰县白字戏剧团"。1962年,剧团组织人力抢救、挖掘和整理传统艺术,并在此基础上,对剧目、表演,特别是音乐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改编并编演了一些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其中,传统剧目《白蛇传》,现代戏《社长的女儿》、《朝阳沟》等颇受群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欢迎。1969年剧团被解散,1979年重建。此时,海、陆丰两县仅有这一白字戏的专业演出团体,而业余的白字戏剧团则有数十班之多,特别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海、陆丰的民间戏剧活动极为繁荣,白字戏班、曲班遍及海丰、陆丰城镇农村。

代表剧目

白字戏的主要剧目人称"八大连",包括英台连(《同窗记》)、陈三连(《荔镜记》)、高文举连(《珍珠记》)、秦雪梅连(《三元记》)、蒋兴哥连(《珍珠衫》)、王双福连(《临江楼》)、袁文正连(《还魂》)、崔鸣凤连等,另有《白鹤寺》、《白蛇传》、《访友记》、《书琴缘》、《天门阵》、《白罗衣》等优秀传统剧目和《金菊花》、《红珊瑚》等现代剧。


参考文献:
[1]吴佩锦. 白字戏与竹马戏的关系[J]. 戏剧之家,2016(03):21.
[2]余海平. 论地方戏曲文化——白字戏市场化的发展[J]. 大众文艺,2016(14):165-166.
[3]詹双晖. 从白字戏看乡土祭祀戏剧[J]. 文化遗产,2009(02):85-90.
[4]詹双晖. 白字戏的剧目特色分析[J]. 民族艺术研究,2011,24(01):58-63.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白剧简介
 下一篇: 南京白局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