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皮影戏简介
2019-10-2  热度:696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上海戏剧学院为皮影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历史起源

皮影戏从有文字记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随着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明武宗正德戊辰三年(1508年)北京曾举办百戏大会,皮影戏参加了演出。另传皮影自明中叶从兰州和华亭先传入河北涿州、后再传到京西、北郊农村,然后入城并形成东、西城两派。

从清人入关至清末民初,中国皮影戏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比比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也不足为奇。无论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清代北京皮影已很普及。除深受农民、市民欢迎外,还进入到宫廷。康熙时,礼亲王府设有八位食五品俸禄的官员专管影戏。嘉庆时逢年过节等喜庆日子还传皮影班进宅表演。当时的北京影戏班白天演木偶,夜晚则于堂会唱影戏,有不少京剧演员也参加影戏班演出。

到了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1949年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又开始重新活跃,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再次遭"破四旧"的噩运,从此元气大伤。

代表作品

皮影戏的演出,有历史演义戏、民间传说戏、武侠公案戏、爱情故事戏、神话寓言戏、时装现代戏等等,无所不有。折子戏、单本戏和连本戏的剧目繁多,数不胜数。常见的传统剧目有白蛇传、拾玉镯、西厢记、秦香莲、牛郎织女、杨家将、岳飞传、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等。从革命战争年代起到解放后,新发展出的时装戏、现代戏和童话寓言剧,常见的剧目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刘胡兰、小二黑结婚、小女婿、林海雪原、红灯记、龟与鹤、两朋友、东郭先生等等。



参考文献:
[1]杨昊云. 陕南洋县皮影戏音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2]蒋黎明. 唐山皮影戏音乐文化研究[D].河北大学,2007.
[3]王永健. 桐柏皮影戏音乐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曾凡广. 罗山县皮影戏音乐研究[D].河南大学,2008.
[5]王晓敏. 山西侯马皮影戏音乐研究[D].吉林大学,2019.
[6]张玉琴. 湖北沮漳皮影戏音乐研究[J]. 荆楚学刊,2013,14(05):20-26.
[7]梁艺丹. 冀东皮影戏音乐对二胡演奏技法的影响[J]. 黄河之声,2018(22):128.
[8]黄春枝. 罗山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和现代传承[J]. 中国戏剧,2019(11):87-88.
[9]刘英曼. 鲁西南皮影戏音乐研究[J]. 戏剧之家(上半月),2013(11):19-20+27.
[10]武淑红. 山西皮影戏的历史脉络与艺术特色[D].山西大学,2017.
[11]黄艳. 海宁皮影戏历史源流考[J].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集刊,2010(00):188-206.
[12]张廷远. 信阳皮影戏的历史渊源及其生存与发展思辨[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06):54-57.
[13]吴衍发. 泗县皮影戏的历史渊源与生存现状调查研究[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06):9-13.
[14]武淑红. 孝义皮影戏的历史脉象与当代传承[J]. 当代音乐,2017(05):44-46.
[15]刘玉莲. 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6]邬建安. 红色皮影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
[17]李明斌. 关于皮影保护与研究的几点思考[J]. 中华文化论坛,2015(07):172-176.
[18]张思琦,苗艳凤. 基于儿童认知阶段的中国皮影研究[J]. 美与时代(上),2019(01):41-44.
[19]张丽丽. 皮影艺术与现代艺术设计[D].北京林业大学,2014.
[20]佚名. 西汉彩绘乐舞杂技陶俑[A]. .《中国木偶皮影》总第29期[C].:,2015:2.
[21]刘琳琳. 宋代傀儡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22]王传历. 中国皮影戏的起源研究综述[J]. 大众文艺,2012(06):127-128.
[23]孙玉萍. 从皮影人物的造型再谈皮影的渊源[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1(06):153-156.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皮黄简介
 下一篇: 龙江剧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