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龙岩杂戏简介
2019-10-2  热度:636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中国山西传统地方戏曲之一。合阳的跳戏一脉相承。其起源有多种说法,据唐代贞元二年的临猗县龙岩寺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即有杂戏,按照旧俗,每逢正月,临猗县的龙岩寺都要演出锣鼓杂戏以敬神祀佛,故锣鼓杂戏又有"龙岩杂戏"之称。流传于以临猗、万荣为中心,包括运城、河津、稷山、新绛、垣曲、夏县等地广大乡村在内的一种古老的仪式戏剧。唱腔为吟诵形式,有少量曲牌,表演程式化。演员均为男性,子承父业。剧目以军事题材为主,有部分手抄剧本流传至今。

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剧种简史

锣鼓杂戏,相传过去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庙会时,临猗县村镇锣鼓杂戏班都要在县城登台演出。而临猗县的新庄、上里、高家垛三个村的锣鼓杂戏班还相互轮流到龙岩寺演出,已经成为习俗,所以,人们也叫锣鼓杂戏为"龙岩杂戏"。锣鼓杂戏的流布区域为古河东地区。古河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这里繁荣的经济环境、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和以戏剧艺术酬神娱人的民间风俗,为河东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使得古河东地区成为中国戏剧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中国北方戏剧文化的摇篮。

一说唐秦王李世民破刘武周于河东,驻军柏壁(今属新绛),作《破阵曲》,命军士百余人披甲执戟而舞,借以庆功,此为锣鼓杂戏的雏形;后马燧于唐贞元中(785-- 805)平定李怀光叛乱于猗氏,作《定难曲》,在军士中传唱,锣鼓杂戏于是形成。又有据锣鼓杂戏演出前先作"跑神马"、"摆道"祀神等仪式,说它源于古代驱傩风俗,约于金、元时代形成。

锣鼓杂戏如起源于唐代的话,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即使起源于宋元交替时期,它也比昆曲700年的历史还早100年。从宋金杂戏到元曲再到清戏,锣鼓杂戏这一民间艺术从未隔断过,它不仅对晋南蒲剧,而且对所有戏剧剧种都产生过影响,所以称其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参考文献:
[1]郝若企. 万荣锣鼓杂戏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2]刘国华. 锣鼓杂戏形成时间小考[J]. 民族音乐,2016(01):24-28.
[3]李瑛. 锣鼓杂戏古抄本中的民间信仰文化[J]. 科学之友(B版),2008(04):104-106.
[4]杨永兵. 晋南“锣鼓杂戏”的物质构成和形态特征[J]. 黄河之声,2008(07):110-113.
[5]袁宏轩. 也辨锣鼓杂戏渊源[J]. 山西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02):85-86.
[6]窦楷 ,袁宏轩. 试论山西锣鼓杂戏[J]. 戏曲艺术,1983(04):73-79.
[7]王亮. 锣鼓杂戏渊源初探[J]. 黄河之声,1997(03):22-23.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龙江剧简介
 下一篇: 东北地方戏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