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西路花鼓简介
2019-10-2  热度:804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西路花鼓,即黄孝花鼓是一种湖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是自清中叶至1926年之间流行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花鼓戏,原名为"西路子花鼓",因多在春节后玩灯时演出,故又名"灯戏"。

简介

最早由当地传统民间的划采莲船、踩高跷、打架子鼓等艺术形式演变而成,其发展到1926年改称"楚剧"。"黄孝花鼓"自起源到成为黄孝地区一种正规的地方剧种的100余年的历史里,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以黄孝地方语言为说唱形式的小戏,走过了它曲折艰难的道路。

起源

"黄孝花鼓"约起源于清道光年间,有黄梅县紫云山、龚平山一带的茶农,由两人扮为一丑、一旦踩高跷演出的歌唱形式流传到孝感、黄陂两县。1882年前后,黄陂、孝感两地的民间艺人受黄梅采茶小戏的影响,于农村春节玩灯时仿效其歌舞,以踩高跷的形式,一边行进一边唱小调。继之乃去跷而走平地演唱,后来演出者又装扮成不同身份的人物进行演唱,并由单人演唱变为男女对唱和五至七人演唱,接着又配之以锣、鼓形成表演故事的"打锣腔"。

主要曲目

黄陂、孝感县的花鼓戏在进入城市后,为适应市民需要,剧目逐渐增多。光绪26年(1900年),沙口镇望江茶园设有小戏台一座,聘请有十几名艺人演出,所演剧目都是传统小戏,如《蔡鸣凤辞店》、《翠花女捡过》、《十里凉亭》、《喻老四拜年》等。民国巧年,黄破戏班开始在汉口茶园、剧场演出《朱氏割肝》、《鸡人血》等本头剧目,开始了黄孝花鼓连本台戏的演出历史。1927年,黄孝花鼓定名为楚剧。



参考文献:
1]饶嵩乔. 黄孝花鼓与楚剧[J]. 湖北档案,2008(10):43-44.
[2]叶萍. 楚剧研究述评[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2):199-200.
[3]王生辉. 孝感楚剧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8.
[4]席琰妍. 楚剧服饰美学初探[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2(05):106-107.
[5]饶平想,康青芳. 关于楚剧音乐改革的思考[J]. 今传媒,2015,23(08):117-118.
[6]刘琳. 两部楚剧音乐创作的比较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
[7]王灵毅,胡璇. 楚剧艺术的美学特征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17(06):112-114.
[8]秦萍. 浅谈楚剧的历史及发展[J]. 艺术科技,2013,26(04):151.
[9]方月仿. 楚剧百年回眸[J]. 戏剧之家,2006(04):133-136.
[10]熊念桃. 漫谈当今楚剧的表演艺术特色[J]. 黄河之声,2016(16):123.
[11]显庆. 楚剧定名议略[J]. 戏剧之家,1997(01):29-30.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西秦腔简介
 下一篇: 西调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