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宜黄戏简介
2019-10-4  热度:755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江西省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及赣东北、赣南和闽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宜黄戏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为主要唱腔,清末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唱腔以宜黄腔为主,此外有反调、唢呐、西皮、浙调、吹调、南北词等,男女同腔同调。净脚行当有大花、二花、三花、四花之分。表演艺术上保存了一些古风。

历史渊源

宜黄戏是清代初期,在宜黄县发展起来的,因江浙发音"宜"、"一"不分,故后来有人称"宜黄腔"是"二黄腔"。

宜黄戏可以直溯明代的西秦腔。这种西秦腔的曲调包括以唢呐伴奏的"二犯"及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其中的"二犯"因较之西秦腔之"二犯"有很大发展,便成了独树一帜的宜黄腔。

清代乾隆年间初期,宜伶又以原配奏乐器大筒胡琴改为主奏乐器,从此唢呐"二犯"及平板"吹腔"一变为胡琴腔。

清代戏曲家李调元在《雨村剧话》中曾写道,胡琴腔起于江右,又名"二黄腔"。胡琴腔的诞生,标志着板腔音乐在南方增加了一路。

宜黄腔崛起后,流行很广,现赣剧、徽剧、祁剧中所唱的"二黄腔",是直接由宜黄腔传去的,所以宜黄腔对我国许多剧种中"二黄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它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宜黄戏为主要唱腔,清代末期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

代表剧目

《清官册》、《药茶记》、《三官堂》、《奇双配》、《四国齐》、《雌雄鞭》、《庆阳图》、《双龙会》、《上天台》、《老君堂》、《飞龙传》、《月明楼》、《江东桥》、《春秋配》、《龙凤阁》、《拷打春桃》、《八仙飘海》、《卖梨招亲》等。


参考文献:
[1]吕聪颖. 宜黄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何苗苗. 宜黄戏《二进宫》与京剧《二进宫》中的二黄腔演唱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3]廖雅妮. 当代江西宜黄戏代表人物唱腔及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4]丁晶玲. 宜黄戏唱腔艺术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
[5]吴姝岚. 江西宜黄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发展[J]. 中国戏剧,2020(02):80-81.
[6]曾琪,杨菁. 清代宜黄戏的剧目及舞台艺术特点[J]. 戏剧文学,2007(06):69-73.
[7]邓少波,邓彬. 宜黄戏人物形象塑造特点初探[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1):1-3. [8]任华,杨菁. 宜黄戏的审美价值研究[J]. 黄河之声,2014(17):123-124.
[9]朱建宜. 宜黄腔与宜黄戏——兼谈戏曲音乐与剧种特色的关系[A]. 抚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西省抚州社会科学院、东华理工学院文法与艺术学院.'2006中国·抚州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抚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江西省抚州社会科学院、东华理工学院文法与艺术学院:,2006:4.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侗戏简介
 下一篇: 采茶戏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