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腔是一种传统戏曲声腔。因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的浙江海盐而得名,与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并称为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据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成化年间,嘉兴府之海盐县已“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海盐腔已在当地兴起。至嘉靖、隆庆年间,流布地区已扩展到嘉兴、湖州、温州、南京、台州、苏州、松江,远及江西宜黄、北京等地。
海盐腔的音乐为曲牌联套体结构,分生、旦、净、末、丑诸行当。演唱时,以鼓、板及铜器等打击乐器为伴奏,不用管弦。如若是清唱,则只用拍板或以手击节伴之,腔调清柔、委婉。海盐腔在发展过程中,对弋阳腔、昆山腔的演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至明万历年以后日趋衰落而渐绝迹。
海盐腔,腔调清柔、婉折,为官僚、士大夫所爱好。缙绅富家宴请宾客时,往往招海盐子弟演唱。若系清唱则不用锣鼓,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来代替。海盐腔与弋阳腔盛行以后,逐步取代了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魏良辅等革新昆山腔,就继承和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故旧有变海盐、弋阳故调为昆山腔之说。万历年间,新的昆山腔盛行,采用弦管伴奏,“流丽悠远,出乎三腔(海盐、余姚、弋阳)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徐渭《南词叙录》)因此,“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王骥德《曲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