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赛戏简介
2019-10-4  热度:946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赛戏是一种曾流传于山西、河北、内蒙古、陕西的古老剧种,是融民间祭祀与地方戏曲于一体的,具有浓郁边塞地方特色的传统文艺形式,赛戏形成于宋金时期,由于其历史久远,在戏曲界有“活化石”之称。新中国成立后,赛戏一度重登舞台。1960年,在晋北地区文艺汇演中,朔县赛戏班演出了 《孟良盗骨》,之后赛戏绝迹于舞台。2007年,朔州大秧歌剧团曾做尝试性恢复演出并录像。

赛戏的表演来源于周之“乡傩”、汉之“象人”、唐之“大面”,曾是一种流传广泛的传统宗教祭祀表演艺术。

南宋陆游《放翁诗稿》中有“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河桥看赛神”的诗句;元初杜善夫散曲《庄稼不识勾栏》中也有“又不是迎神赛社,不住的擂鼓筛锣”的描写。金灭北宋,元灭金,明灭元,将大量的宫廷艺人俘掳到山西、河北一带编为乐户;新的朝廷还将旧朝大臣们的家属子女发配到山西一带,贬为失去人身自由的乐户。如新编《五台县志》记载:“明洪武间,五台有乐户十五家,建文末年,又有京城官绅,被贬为乐户,逐于五台。”封建法律规定,乐户世代以伎乐为生,专演赛戏并承揽民间婚丧鼓乐。据传五台县松台村的褚家班,应县的侯家班,其祖先均是明朝官宦,因获罪被发配晋北唱赛戏。因乐户居住地区交通蔽塞,虽然在1722年~1735年(清雍正年间)就取消了乐户制度,但在辛亥革命之前,晋东南和晋北的山区还有不少乐户存在,他们按当地的风俗,每年都要在一些庙会上演出赛戏和院本杂剧

主要剧目

赛戏属吟诵体戏曲,无唱腔和唱腔音乐,只有锣鼓击乐,以断句烘托气氛。赛戏剧目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祭祀性的特有剧目,如:《调鬼》、《斩旱魃》等;另一类是一般性的演出剧目,约有六十余个,从题材上看,可分如下几种:①佛道度化。如《佛印寺》、《司马貌夜断三国》等。②历史故事剧目。如《三英战吕布》、《孟良盗骨》、《单刀会》、《出幽州》等。③其他剧目。如《双园义》、《三捉》、《陈愣子夺印》等。


参考文献:
[1]齐易,王志丽. 河北邯郸东填池村赛戏研究[J]. 中国音乐学,2009(01):5-11.
[2]张月琴. 近代乡村的赛戏仪式与社会秩序——以大同地区为例[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05):110-113.
[3]刘文峰,肖宜悦. 宋金杂剧遗响,乐户代代传承——关于晋北赛戏的探析[J]. 四川戏剧,2013(01):24-27.
[4]李佳,石凤珍. 赛戏艺人及传承人生存现状调查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07):133-135.
[5]梁晨霞. 论晋北赛戏的性质和特点[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36-38.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新疆曲子戏
 下一篇: 歌仔戏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