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潮剧简介
2019-10-5  热度:1193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潮剧又名潮调、潮州戏、潮音戏、白字戏等,是广东省潮汕地区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福建漳州以及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亚的华人聚居地区。

潮剧是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源于宋元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潮剧唱腔有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两种体制,以轻柔抒情见长。 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

代表剧目

琵琶记(演蔡伯喈赵五娘故事),是一个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的

故事。宋代南戏已把它搬上舞台,明代徐渭南词叙录》中所录的早期戏文《赵贞女蔡二郎》,就是演“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可惜这个被称为“戏文之首”的早期剧本,没有流传下来。见的到《琵琶记》,是元代末年浙江人高则诚高明),根据《赵贞女蔡二郎》重新编写的。明清以来,《琵琶记》在各地演出中,经过不断的修改,不同的刊物刻本不下数十种,其中保存、或接近高则诚原本(即元本)的,有陆贻典钞校的 《新刊元本蔡伯喈琵琶记》(简称陆钞本),和嘉靖刻本《新刊巾箱蔡伯喈琵琶记》(简称巾箱本)两种。而揭阳出土的这个抄本,经专家考证,认为是继陆钞本和巾箱本之后的第三种“元本”,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也是“琵琶记现存最早的舞台演出本”,“对研究《琵琶记》的版本、文学、唱腔、表演各方面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大量的证据”。

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即刘文龙,演刘希必与发妻萧氏的故事),是一个在《永乐大典》、《南词叙录》等史籍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剧本。写本的末页有宣德七年六月口日晨胜寺梨园置立”字样。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年号。宣德七年,即公元1432年。定本的全题是《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刘希必金钗记》是剧本的全称;“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是书坊广告性的文字,元明小说戏曲刊物刻本,常在首页上刊上这类广告式的文字。这段书坊广告的文字也抄在这个写本上,说明这个写本来源于刊物本。

这虽是一个写本,但从文献价值上来说,却有重要的意义,因为我国宋元南戏剧本,在宋元时未有刊刻本流传。明初编纂的《永乐大典》,抄录有宋元南戏三十三本,但已散失。见到的三个宋元南戏剧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是嘉靖年间重抄本。而出土的《刘希必金钗记》,就是继《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之后,第四本宋元南戏剧本。这是从文献价值来说。如果从文物意义来说,“是迄今所现的戏曲剧本中,无论是刊印本或是手写本,都是时代最早的第一个古本”,比被认为我国年代最早的戏文刻本明代成化年间刊物的《白兔记》,还早三十多年,在我国戏曲文献宝库中,是十分珍贵的海内孤本。

此外经典剧目有《荔镜记》《告亲夫》《刘明珠》《苏六娘》《井边会》《芦林会》《杨令婆辩本》《闹钗》《扫窗会》《辞郎洲》等

其中《杨令婆辩本》、《扫窗会》、《闹钗》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

历史渊源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4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传统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清末民初以后,潮剧出现了一批改编话剧或电影、穿西装旗袍的剧目,称为文明戏或时装戏,如《空谷兰》、《孤儿救祖记》、《少奶奶的扇子》、《徐锡麟》等。

1919年(民国八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对于潮剧有所促进。

1939年。潮汕沦陷后为潮剧衰落时期。

20世纪20年代,旅居泰国的潮汕青年知识分子受“五四”运动的影响,组织“青年觉悟社”,举起改良潮剧的旗帜,陆续把当时上映的电影改编为潮剧,使二三十年代潮剧文明戏盛极一时。

20世纪20至40年代,根据电影和话剧改编的文明戏,除上述剧目外,还有《一串珍珠花》、《渔光曲》、《人道》、《啼笑姻缘》、《都会的早晨》、《大闹三门柳》、《呆中福》、《玉梨魂》、《姐妹花》、《姐姐的悲剧》、《迷途的羔羊》、《火烧红莲寺》、《红粉 》等。

潮剧明末已在广东潮州(潮汕地区)、闽南诏安、云霄、东山县、漳浦县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戏的音乐曲调。据清顺治《潮州府志》载:明末清初,潮剧是“杂以丝竹管弦之和南音土风声调”。乾隆版《潮州府志》载:“所演传奇,皆习南音而操土风”,“声歌轻婉,”演出剧目的唱白潮语方言。

清代,潮剧在潮汕及闽南十分繁盛。乾隆十三年(1748年),漳浦蔡伯龙在《官音汇解释义》中称:“做正字,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潮调,唱潮腔……”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云霄厅志》载:“俗好演剧,导淫增悲,岂可使善男女见之?今虽不能尽革,亦当取其有裨风教者,编成歌曲,庶听之者可以兴起良心,不为无助。”

从清末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潮剧发展兴盛时期。据《云霄县志》卷四“风土”载:“按本邑今唯潮音剧盛行,查此剧喜演乡曲,流传鄙俚不堪之小说,以迎合妇孺。每一唱演,则通宵达旦,举国若狂。”而且“每岁一街社最少演出十数台,所费不赀。”龙岩近城各坊也“越境招致”,“竞聘潮剧”演出。所演剧目,按内容题材分为大锣戏、小锣戏和苏锣戏三大类。大锣戏多为传统剧目,保留有《蔡伯喈》、《刘智远》、《郭华》、《拜月记》、《荆钗记》等一批宋、元南戏;小锣戏多取民间题材,为生活小戏,如《桃花搭渡》、《益春藏书》;苏锣戏则属于公堂戏和武打戏。


参考文献:
[1]阮惠华. 略谈潮剧诸调的唱腔特点[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6):120-123.
[2]郑俊镔. 潮剧作曲的唱腔设计和音乐创作[J]. 神州民俗(学术版),2011(02):82-84.
[3]陈博. 潮剧与潮剧伴奏音乐的特色[J]. 艺术教育,2007(03):20+31.
[4]陈韩星. 潮剧源流研究概述[J]. 汕头大学学报,2003(S1):63-66.
[5]陈韩星. 潮剧的喜剧传统[J]. 粤海风,2017(05):96-105.
[6]郑俊镔. 潮剧音乐综述[J]. 戏剧之家,2018(11):93.
[7]曾艺烘. 潮剧表演艺术概说[J]. 戏剧之家,2015(13):41-42.
[8]王庆苏.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潮剧音乐创新[J]. 神州民俗(学术版),2013(03):65-68.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漫瀚剧简介
 下一篇: 徽剧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