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646~691),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名虔礼,以字行。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
著《书谱》2卷,已佚。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有墨迹《书谱》传世。
人物生平
孙过庭,曾任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胸怀大志,博雅好古。擅楷书、行书,尤长于草书,取法王羲之、王献之,笔势坚劲,直逼二王。宋米芾以为唐草得二王法者,无出其右。然也有论者如窦巫讥其书为千纸一类、一字万同者。
他出身寒微,在"志学之年",就留心翰墨,学习书法,专精极虑达二十年,终于自学成才。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的小官,因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他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未及完稿,孙过庭因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之客舍。唐初大诗人陈子昂曾为他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说"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可见他在唐初就很受推重。
孙过庭"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他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著名。孙过庭传世书迹有《书谱》、《千字文》、《景福殿赋》三种,都是草书墨迹,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要数《书谱》。
主要作品
《书谱》
《书谱》,唐代孙过庭撰并书。草书,分上、下卷。款署垂拱三年写记。存纸本墨迹上卷,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载:卷高八寸五分、横二丈八尺七分,凡三百七十行。书法二王,笔势坚劲,后半卷愈益恣肆,唐代窦臮虽有"千纸一类,一字万同"之评,而明代王世贞称:"美璧微瑕,故不能掩也。"历代习草者,多取为范本。此帖又是著名的书法论文,《书断》、《宣和书谱》等称之为"运笔论"。而手迹卷首题"书谱卷上",篇末记"撰为六篇,分成二卷"。宋代以后所传,仅见三千七百余言,学者多疑有脱佚,近人朱建新考北宋以前论书者所称引,无一语出于今传本之外,而论文亦首尾完具,无以复加,故推证应为原文全篇。唯装裱多次,中间已有断失,"卷下"等篇失去,故生杂议。两汉以来论书之作甚多,而此篇言简意赅,不蹈空疏,委曲切实,于"执、使、转、用"之际,阐述颇多精义,为故代论书名作。
唐代徐浩所撰书法论著。《新唐书》、《宋史》称唐代徐浩有《书谱》一卷。已佚。
清代万斯同所撰论著。共二十四卷,见杨宾《大瓢偶笔》。清代姜宸英书法论著。程瑶田《书势·五事》中曾提及之。
《草书千字文》
唐孙过庭《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三十八岁时所作,通篇以今草书为主,掺以章草,草法上下连接,用笔含蓄不露,功力内在,沉着而飘逸,劲健而婀娜,一气贯注,笔致俱存,甚为精熟。卷中钤有唐"龟龙麟凤"朱文印记、南唐"建业文房之印"及"合同"朱文印记、宋米芾"宝晋斋"白文印记。此卷与唐垂拱三年(687)撰《书谱·卷上》面貌颇不一致,有学者认为非孙氏原作,而是以后的临仿本。
《佛遗教经》
《佛遗教经》又叫《佛垂涅般略说教诫经》、《佛临般涅拌经》、《佛临般涅般略说教诫经》。约在公元前248年,佛祖释迦牟尼在拘尸那城附近的娑罗双树下即将圆寂之时,遗嘱众徒。后经阿难、迦叶等徒的整理形成《佛遗教经》而流传后世。此经2500字左右,言短而意深,佛家精要尽括无余。我国南北朝时代,经姚氏后秦高僧鸠摩罗什(印度人,生于新疆,精通汉文。公元401年即后秦弘始3年,秦帝姚兴邀入长安,专译佛经)译成汉文,后经唐朝书家孙过庭手书,而成为历代王朝的内府秘本,到清朝中叶流落士大夫之手后方有刻石传世。但沧桑变迁,加之战乱侵扰,原刻石不知所向。从此,孙过庭书《佛遗教经》在国内绝迹。
民国初年,中国佛教净土宗大师夏莲居居士赴日本讲学,意外发现日本佛教界有后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唐朝大书家孙过庭手书的《佛遗教经》石刻本,细审"秘府""缉熙殿宝"印鉴俱全,便出资购回。至今国内未见第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