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汉代隶书简介
2019-10-8  热度:1074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汉代隶书的统称。东汉碑刻上的隶书 ,笔势生动,风格多样,而唐人隶书,字多刻板,称为唐隶。故学写隶书者重视东汉碑刻,把这一时期各种风格的隶书特称为汉隶,以别于唐隶。

汉隶

广义的说,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五凤元年简(汉22)和定县汉简(汉23)是其成熟的形态。汉隶较古隶规范,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从编年资料来看,汉隶包括21批资料,即汉10--23,汉25--27、汉29、汉31、汉33--34。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总结的平画宽结类。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

《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张迁碑》

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有碑阴题名,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无盐(治今山东省东平)境内,于明代出土。 张迁碑现存于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和《曹全碑》都为汉末名碑。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型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张迁碑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表扬他而刻立的。

《礼器碑》

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修孔子庙器碑"、"韩明府孔子庙碑"等。东汉永寿二年(156)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碑身高1.5米,宽0.73米,四面皆刻有文字。碑阳16行,满行36字,碑阴 3列,列17行;左侧3列,列4行,右侧4列,列4行。碑文记述鲁相韩敕修饰孔庙、增置各种礼器、吏民共同捐资立石以颂其德事。碑侧及碑阴刊刻捐资立石的官吏姓名及钱数。此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金石家评价甚高。碑文字迹清劲秀雅,有一种肃穆而超然的神采。

《乙瑛碑》

《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 ,简称乙瑛碑,书风颇谨严,富素朴之趣,是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也是后人学习隶书最佳范本之一。清代万经"分隶偶存"中评论此碑称:"字特雄伟,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翁方纲评论此碑,"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何绍基评论此碑,"朴翔捷出,开后来隽丽一门,然肃穆之气自在。"

《史晨碑》

又名《史晨前后碑》,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宁二年(169)三月。十七行,行三十六字。末行字原掩于石座中,旧拓多为三十五字,新拓恢复原貌三十六字,字径三点五厘米。碑文记载当时鲁相史晨及长史李谦奏祭祀孔子的奏章。后碑全称《鲁相史晨飨孔子庙碑》,刻于建宁元年(168)四月。十四行,行三十六至三十五字不等。此碑为东汉后期汉隶走向规范、成熟的典型。

《张景碑》

全称《张景造土牛碑》。东汉延熹二年(159年)立,隶书。此碑身四周皆残,顶部碑穿隐约可见,穿内有晕弦痕迹。碑文为隶书。现存通高1.25、宽0.54、厚0.12米。残存12行,满行23字,计229字,可识者225字。无撰书人姓名。碑文的文体属于汉代公文体裁。存河南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1959年在河南南阳市南城门里路东出土。

八分书

在编年资料中,尹湾名谒木牍是有别于古隶和汉隶的一种新出现的形态。与其形态相近的还有居延阳朔元年牍(汉28)和敦煌始建国天凤元年牍(汉32)。有意思的是这三批资料均书写在木牍之上,这也许不是一种巧合。尹湾名谒木牍从形态上看应为八分书无疑(除第十八号木牍反面为汉隶体外),八分是隶书中的艺术书体。八分书的特征是:取左右分布之势,突出挑画和捺画.其结构类型类似于沙孟海先生所总结的斜画紧结类。

隶书相传为秦未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将秦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字形优美,扁而较宽。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 。

艺术风格

按语:汉隶是我国两汉书法艺术的象征。大致风格及作品:

工稳端庄类,如《西岳华山庙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韩仁铭》、《熹平石经残石》;

方劲古朴类,如《张迁碑》、《鲜于磺碑》、《西狭颂》、《校官碑》;

秀丽飘逸类,如《曹全碑》、《孔宙碑》、《刘熊碑》、《赵宽碑》;

宽博厚重类,如《衡方碑》、《鲁峻碑》、《封龙山颂》;

雄放态肆类,如《石门颂》、《杨淮表记》、《夏承碑》;

古拙雄浑类,如《郁君开通褒料道刻石》、《装岑纪功碑》、《郁阁颂》。



参考文献:
[1]于唯德,刘静华. 汉代隶书碑额书法风格探析[J]. 中国书法,2019,No.36824:171-172.
[2]李祥俊. “隶变”与汉代隶书艺术的辉煌成就[J]. 衡水学院学报,2015,v.17;No.8103:94-99.
[3]孙新. 汉代隶书的书法艺术技巧及特点浅析[J]. 决策探索(下半月),2015,No.49110:56-57.
[4]瓮子杰. 汉代隶书产生的原因[J]. 南都学坛,2006,02:24-25.
[5]杨贺然. 浅析汉代隶书对清隶艺术风格的影响[J]. 艺术教育,2019,No.35111:245-246.
[6]潘耀.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以济宁汉碑为例[J]. 黑龙江史志,2014,No.32815:305-306.
[7]小木太法,周以量. 汉代隶书的研究[J].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01:137-138+183.
[8]李雅慧. 浅谈汉代隶书的审美境界[J]. 美与时代(中),2013,No.49301:89-90.
[9]郑培亮,卢芳玉. 汉代的书写用具与隶书[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105-108.
[10]田莉莉. 西北汉简隶书与巴蜀汉代石刻隶书的用笔关联[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v.36;No.32402:101-106.
[11]杨倩. 隶书与汉代思想文化的关系[J]. 语文学刊,2015,No.49412:38-39.
[13]郑培亮. 汉代的书写工具与隶书[J]. 书法,2003,08:44-47.
[14]陈思. 试析石门经典汉隶书风之异同——以《大开通》《石门颂》《杨淮表纪》为例[J]. 书法教育,2019,04:55-62.
[15]陈思. 图像学视角再探汉隶《石门颂》书风[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8,No.17703:112-116+210.
[16]岳宗杭. 汉隶碑刻《曹全碑》与《张迁碑》比较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v.3;No.10432:49-51.
[17]陈金杜,苏金成. 汉隶《西狭颂》对清代隶书发展的影响[J]. 书法赏评,2019,No.16903:25-30.
[18]马小丁. 汉隶巅峰之“孔庙三碑”[J]. 汉字文化,2018,No.220S2:36-38.
[19]赵天. 汉隶的刚柔之势——以《张迁碑》和《曹全碑》为例[J]. 美与时代(中),2017,No.70907:125-126.
[20]杨柳青. “八分”实非“汉隶”[J]. 中国书画,2019,No.19806:12-15.
[21]孙莹莹. 黄节旧藏《汉隶字原校勘记》考[J]. 文献,2015,No.15004:169-181.
[22]刘东平. 石经先河 汉隶典范——西安碑林藏《熹平石经·周易》残石[J]. 书法,2017,No.33508:136-138.
[23]荀海. 汉隶《西狭颂》临创略要[J]. 江苏教育,2018,No.115213:36-38.
[24]方建勋. 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一)[J]. 书画世界,2016,No.17301:84-87.
[25]方建勋. 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四)[J]. 书画世界,2016,No.17604:87-90.
[26]方建勋. 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三)[J]. 书画世界,2016,No.17503:75-78.
[27]方建勋. 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六)[J]. 书画世界,2016,No.17806:81-83.
[28]方建勋. 清秀飘逸的汉隶技法(五)[J]. 书画世界,2016,No.17705:81-84.
[29]张雅迪. 论书法中金文和汉隶的重要性[J]. 美与时代(中),2016,No.66508:126-127.
[30]杨代欣. “石门十三品”与蜀派汉隶[J]. 文博,1995,02:23-28.
[31]董惠宁. 汉隶中的极品——《礼器碑》[J]. 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1997,04:84-85.
[32]王智杰. 汉隶墨迹及碑拓影印版本略述[J]. 咸阳师专学报,1995,02:24-30.
[33]黄介艺. 汉隶及其汉代碑刻[J]. 书画艺术,2000,06:41.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程邈简介
 下一篇: 唐隶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