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思想
“中庸”作为中国思想的基本观念,源于上古文明时期代代相传的“允执厥(jué)中”的政治理想及其实践。它最早是在政治领域并通过政治来表达、建立和形成的。孔子总结并承续了这一精神传统,并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极大地拓展了“中庸”的思想空间,成为“中庸”思想发展道路上关键性的界标。在孔子的思想世界中“中庸”智慧表现为“叩其两端”的思想方式,“无可无不可”的生命态度,“中行”的人格追求,以及“美善统一”的审美理想等。
“中庸”作为中国思想的基本观念。对中国文化精神气质的发育产生了长久且深远的影响,对塑造、陶养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被朱熹称为“孔门传授心法”。就“中庸”思想本身来看,它最早源于上古文明时期代代相传的“允执厥中”的政治理想及其实践。孔子总结并承续了这一精神传统,明确提出“中庸”一词,并赋予其全新的思想内涵,极大地拓展了“中庸”的思想空间。子思作《中庸》篇,提出“中庸之道”建构了一个贯通天人的宏大思想体系,进一步夯实了“中庸”的思想根基。“中庸”逐步成为儒家思想的精神内核和价值神经,涵淹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深深浸透在中国文化的血脉中。
允执厥中
作为一种基本的思想观念,“中庸”可谓与中华文明同其久远。“中”的观念是中华文明奠基期的最初的精神曙光。当古人仰观日月星辰的流转运行,俯察自然万象的朴茂生机,以确立人在天地之间的存在境况的时候,他们用“中”来表达他们的世界经验。因而,“中”的观念从一开始便承载着古人最初的宇宙意识、时空观念和生命经验。从现存文献来看,“中”的最基本的意义是指关于时空的中心、中点。如《诗经》中有“水中央”、“水中坻”,《尚书》中的“日中”、“宵中”等。这一经验性的时空观念在卜辞中尤为明显,如《易经》中多次出现的“日中见斗”、“日中见沫”等。有学者指出:“卜辞中的意识形态:第一。最重时间观念;第二,着重空间观念;第三,着重数量观念。”“中”也用以表达人的内心或悲或喜的情感,如“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等,《易经》中有专讲礼仪的中孚(fú)之卦,中者,心也;孚者,信也,指行礼仪时要心中虔敬诚信。在对时空的直观感受中。古人领悟到的是某种判断人间秩序和吉凶祸福的依据,如《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等,意在“象日月星辰”以“敬授民时”。《易经•丰卦》:“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易经•师卦》:“在师中,吉。”在《易经》的卦爻辞中,“中”代表着吉利和吉祥。在《易经》六十四卦的爻(yáo)辞中,被称为“中爻”的二、五两爻中,吉辞占了将近一半,透露出明显的“尚中”趣向。
如此一来,“中”的意义逐渐剥离出其源于生活世界的经验性而具有了自身的精神性品格。获得了更为广泛的意义空间,成为某种不言自明的标准和尺度
孔颖达《正义》指出:“极之为中,常训也。”所谓“皇极”就是“大中”,即是说一切政治、道德行为都要符合于“大中”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bēi)”,建“皇极”正是为了达到大中。可见“中”既标示着一种法则,也提撕着一种理想。这种理想,最典型的凝结为一种理想的王道政治及其实践。
参考文献:[1]杨锋刚. 论孔子的“中庸”智慧[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6):43-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