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开始播放……
对美学的影响
《周易》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传说的伏羲画卦,到文王拘而演《周易》,应该不下两千年的历史。这期间与易学相关的故事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想象和推测,从阴阳、卦爻符号的产生到卦爻辞的完整出现,一定凝聚了不少先民圣贤的思想智慧,这其中无疑也蕴涵着华夏先民的审美思维与观念。根据现存《周易》本经卦爻辞的解读,我们不难领会其中已经形成一套以“中正和谐”为标准的审美观。这种观念毫无疑问也被用于解释《易经》思想的《易传》所揭示和继承。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处士横议,百家立说,在纷繁复杂的各家思想中,我们仍然可见大多数贤哲对《周易》“中正和谐”思想的认可和坚持。但是,从总体上看并未形成对“中正和谐”审美思想的明显共识,而从局部上看儒家思想已然形成与“中正和谐”相一致的中庸思想,并在《论语》《易传》《礼记》等典籍中有所体现。《周易》的流传是持续不绝,多元并举的。在西周时期,《周易》为上层统治阶级的宝典,束之高阁,往往只是作为占筮的参考书,可能仅限于占筮官员的递相传授,很少传到民间。春秋时期以来,《周易》逐渐融入社会,走向民间,许多思想智慧也逐渐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在易学传承线路中,西汉中期以前,见于史料记载的主要就是儒家易学,而且是单线传承为主。即使在汉文帝时已立《易经》博士,但在黄老学风主导的时代背景下,《周易》的影响并不显著。也许秦汉之际,易学传承除了儒家之外还有民间易学的存在,但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
直到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选取了公羊学大师董仲舒、公孙弘为首列,并听从董仲舒的谏议,崇尚儒学。《周易》的审美才走进人们的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