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开始播放……
隐逸文化
中古是仕隐矛盾从尖锐到趋于缓和的阶段。如何在不违背名教纲常的前提下追求个人身心闲适,这是中古士人反复思考的问题。从东晋的大隐到王维的亦官亦隐,再到白居易的中隐。他们一是以官员为主体,较之于此前的小隐者,中古时期对隐逸关注最多、思考最深的往往是身处官场的士人;二是身处官府而心游山林;他们都是吏隐——以吏(官)为隐,在劳碌于案牍(dú)公务的同时,又渴望享受闲适自由的隐逸生活。从思想根源上讲,儒道佛都有影响。
西晋王康琚(jū)《反招隐诗》:“小隐隐陵(líng)薮(sǒu),大隐隐朝(cháo)市”。东晋南朝也有一些与大隐相近的范畴,如朝隐,隐于朝堂;市隐,隐于城市;心隐,身体出仕而心灵隐逸,这些范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大隐的特征。从思想上讲,作为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郭象哲学可以说是大隐最重要的基础,只有经过般若之“空”的荡相遣执,才能消解仕隐的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