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家是《汉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汉志》)中“诸子略”里的“九流十家”之一,排在第八位,仅位于农家和小说家之前。由于在刘歆编纂《七略》之前尚未看到杂家作为一个诸子学派的正名命名,故杂家在后世出现了众多歧义,造成了长期以来杂家内涵模糊的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杂家研究的开展。本文通过对杂家学术史和杂家内涵流变史的考察,进一步深入到《汉志》的原始材料中,通过对其概念描述和收录情况的考察,总结出杂家内涵的主要特征,理清杂家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以期对杂家研究有所推进。
本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共四章)、结语三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意义、本文的理论工具和结构安排等内容。
第二章《杂家研究的学术史发展》在考证杂家概念的发生基础上,从纵向角度清理杂家研究的学术史。在古代主要论述了《史通》、《通志》、《校雠通义》三部著作对杂家研究的贡献。在现代,主要从诸子学和目录学两大途径总结了杂家研究的现状。目前的杂家研究,在学术观念、学术难度、学术主体上都存在着一些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因而造成了学术成果量少质低的现状。而实际上,杂家研究在目录学、思想史、文艺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很值得深入研究。
第三章《杂家内涵的演变》主要从纵向角度清理历史上杂家内涵的发展演变。《汉志》是目前可见的最早为杂家定名的文献,其后,《隋书·经籍志》、《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通志·艺文略》、《遂初堂书目》、《文献通考·经籍考》等书对杂家内涵的发展都有重要贡献。在明代,杂家在官修书目和私修书目中都得到了程度较高的重视。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则是杂家内涵历史发展的一个大总结,也是杂家书目的一个“大杂烩”。从历代书目中杂家内涵的变迁来看,形成了诸子杂家与工具杂家两种不同的杂家内涵形态。
第四章《杂家内涵论(上):谏议性》研究杂家内涵两大特征中的第一个特征。班固认为诸子皆出于“王官”,而杂家出于“议官”,议官本身并不是一个官名,与之相关的是谏官和议郎。《汉志》中的杂家作品具有明显的谏议性,在“后汉三贤”那里则发展为批判性。在隋唐之后,杂家谏议性逐渐弱化消解。
第五章《杂家内涵论(下):综合性》研究杂家内涵两大特征中的第二个特征。在两汉之际,杂的本义并非驳杂,而是集萃兼合。人们以“杂”命名这一学派并非贬义,而是取其兼合百家的综合性特征。本文以杂家代表作《吕氏春秋》为例,重点分析了杂家对诸子学派在定量和定性上的综合表现。《汉志》中的杂家作品普遍具有这种综合性。但是,从《隋书·经籍志》开始,杂家迅速膨胀而成为“杂家类”,到了《四库全书总目》,杂家就成为了下分六个小类、在数量上居子部第一的文体大综合门类。
第六章,对杂家内涵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杂家研究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