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体字是雕版印刷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它起于宋,兴于明,是中国汉字体系中第一款印刷专用字体,其兴起被视为汉字字体演变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款字体。宋体字简练、概括、程式化的字体特征,极大得提高了书籍刻写的效率,满足了社会对书籍的需求,使书籍真正从菁英走向大众。本文从设计学的角度,通过对这两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的全面研究,结合书法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出版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力图得出清晰、客观、全面的宋体字发展脉络。总的来说,本文希望将宋体字置入社会发展的大语境之中,对它有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在理论层面上把握汉字字体设计发展的演变规律,对汉字字体设计实践工作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文章首先由宋体字“同体异名”的现象引出全文。宋体字萌芽于宋代,定型于明代,这使它有两个不同的名字:在中国大陆地区被称做“宋体”,而在日本、香港、台湾等地区被称做“明体”。事实上,宋代和明代是宋体字发展的两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宋代开始,由于政府重视文化教育,社会对印刷品的需求量大增,雕版印刷技术被广泛使用。书籍不再是贵族阶层的专属物品,而是逐渐向“亲民化”“商品化”转移,民间印刷空前活跃,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为宋体字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