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确立于汉代并一直延续至今,在汉字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草书可以分为章草和今草两类,其中章草奠定了草书形体的基础,地位尤为重要。前人在章草书资料的整理、考辨和形体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值得重视和借鉴,但对于章草书形体演变的专门研究还显不足。本文向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方向努力,采用出土资料和传世书迹、文献相结合的方法,从字形、书法以及书家、观念入手,梳理章草书形体演变的脉络和进程,总结章草书形体演变的规律,并对其内部和外部成因进行探讨。
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一、章草书形体演变的历史考察。从字体发生、发展的角度看,章草书形体演变自战国开始,至西晋结束。西晋之后的章草书只有书法风格的差异,对于字体研究价值不大。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确定为战国至西晋的章草书。章草书确立于东汉,是由权威书法家对实用领域的隶草书进行整理、美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隶草可以视为章草的前身,二者存在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因此,本文所称的章草,是包括隶草、章草两种形态在内的。章草书形体演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战国至西汉早期是隶草书的萌芽阶段,西汉中后期至东汉中期为隶草书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东汉中后期是章草书的确立阶段,三国西晋时期是章草书的分化阶段。其中,从战国到东汉中期是章草书形体演变的自发性阶段,隶草书的形成和发展是适应数量庞大的官文书书写需要而约定俗成演变的结果;东汉中后期到西晋时期是章草书形体演变的自觉性阶段,权威书法家确立了章草书的规范形态,并取代文吏占据了章草书形体演变的主导地位。
二、章草书形体变异的描写与分析。本文从连带、使转、结构三个层面入手,重点对章草书演变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异情况进行描写和分析。
章草书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连带是主要的推动力量。秦汉之际,出于快速书写的需要,隶书的部分笔形发生变化,笔形之间出现连带,并形成了少量的草书符号。连带的出现标志着隶草书的形成己初见端倪。西汉时期,在繁重的官文书书写任务的推动下,顺序和易序连带迅速发展起来并实现形体化,类化而成的草书符号及字形的重塑随之出现。连带形体化的实现标志着隶草书的形成。东汉时期,权威书法家对隶草加以整理和美化,连带得到调整和补充,草书形体充分符号化。连带的调整和补充标志着章草书的确立。
章草书形体的基本构件包括点画和使转。章草书的点画来源于隶书的点画,以之为基础而又加以革新和改造,是草书笔法影响的产物。而使转则是章草书形体的标志性构件,大量使用使转是章草书形体最本质的特征。使转分为交叉使转与非交叉使转两类。秦汉之际,古隶形体中已经出现了非交叉使转,但数量有限,形体概括力弱。西汉时期,交叉使转出现,而且使转的连续性增强,使转和使转组合构成隶草符号,反映出使转概括力的增强。东汉时期,通过对连带的调整和补充,使转的连续性进一步强化,章草书形体由此奠基。
章草书形体一方面受到正体的影响,以方形结构筑基;另一方面,自由灵活的使转又可以改变正体的笔顺,仿佛一条流体的线,期待以最为流畅便捷的线路完成对字形的概括。使转组合起来,就打破了正体的方形结构模式,形成了草书体独有的文字结构--线性结构。章草书的形体结构可视为方形结构和线性结构的组合,二者和谐地统一于章草书形体内部而又富于变化,在不同的单字构形中各有侧重。秦汉之际,古隶形体出现草化的迹象但不剧烈,形体的变异也不普遍,但部分字形中出现了以“构件合并”、“上下分离”、“突出中线”、“概括周边”为主要方式的草化变异,线性结构初见端倪。西汉时期,由于连带的增加和使转的运用,字形结构因草化而调整,以“表示轮廓”、“提取特征”、“形体粘合”和“形体错落”为主导取向,实现了隶草字形的重塑,由此线性结构趋于形成。东汉时期,针对隶草字形草化不均、异体过多的不足,权威书法家基于“对应正体”、“繁简适度”、“便于别异”、“形体美化”四个方面的考虑,对隶草字形加以改造,最终确立了章草书方形结构和线性结构并存之格局。
三、章草书法与书家探析。西汉末期以来,书法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章草书形体发展中来,使得章草书由纯粹的实用字体向艺术的实践转化。这一转化经历了一段历史过程。西汉末期以来,文人草书家开始出现。西汉末陈遵所书尺牍,时人“皆藏弆以为荣”,标志着章草艺术化的发端。东汉初期刘睦草书尺牍被明帝珍藏,反映出章草书已经变为宫廷和上层社会的艺术。章草书艺术功能的增强,使得章草书写由实用性、公共性转向艺术性、私人性,并最终引发了“翰墨之道”的产生。可以说,中国古代书法自觉的审美与评价,是以尺牍交流的形式.由草书启蒙发凡的。东汉时期书法家占据了章草书形体发展的主导位置,他们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对隶草书加以整理、美化并确立章草书规范形体。以杜操、崔瑗为代表的知名人物,在规范隶草书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他们的草书在当时是规范和典雅的代表。张芝是东汉章草书集大成式的人物,章草书在他之手达到了高度艺术化的境地。三国西晋时期章草书趋于分化,也是在草书家主导下发生的。以皇象、索靖为代表的书法家继承了章草书的规范形体,象征着东汉章草传统的延续;而卫瓘的“草稿”书则吸收了日常书写领域对章草书的改造成果,预示着章草向今草演变的历史趋势。
四、章草书形体演变的理论阐述。从章草书发生、发展的过程,本文把章草书形体演变的规律性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章草书形体演变源头的多元性,章草书形体演变的渐进性,章草书与隶书形体演变的对应性,章草书形体演变与书写单位的相关性,章草书名与实之间的不平衡性。从根本上说,章草书的形体演变首先是其内部矛盾支配的结果。而章草字体本身是一种复杂性的存在,它既是变异字体,又是书法样式,兼具实用和审美双重属性。章草书形体演变的问题既是文字学课题,又与书法艺术密不可分。这就决定了对章草书形体演变的阐释不能局限于汉字字体演变的一般规律,这样的解释可能并不完全贴近章草书的实际。在章草书形体产生、发展以至分化的全过程中,实用与审美功能的需求往往相互交织,又彼此消长,呈现出复杂嬗变的状态。在章草书形体演变的自发性阶段,章草书形体演变的主导因素是字体内部的矛盾互动,表现为:第一,汉字结构变化与字体演变的相互作用;第二,汉字书写简便与形体规范之间的对立统一运动。而章草书形体演变进入自觉性阶段之后,其实用功能趋于稳定,审美功能大大增强,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变为实用与审美两个层面之间复杂嬗变的互动状态。
东汉中期之后,章草书的使用从社会下层向社会上层转移,完成由实用书写到书法艺术的转向,正是字体内部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矛盾互动的结果。这一时期章草书的审美功能看似突然被激发出来,但实际上这并非偶然现象,而有着内在必然性。章草书审美功能的确立,是以其实用功能的稳定为前提的。隶草书在西汉后期形成,在两汉之交进行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主体对事物的把握往往是从实用层面过渡到审美层面,正是由于隶草字体的实用功能处于稳定状态,主体对其实用性的要求和关注相应降低,便转向对其非功利的审美追求,使得隶草书的审美功能获得了充分延展的可能。在此之前,隶草书实用功能尚不稳定时,其审美功能是很难得到充分重视的。东汉早期隶草书虽然已经形成,但形体不够成熟。这一时期主体关注是如何更好地实现其实用功能,而不可能产生从实用到审美的跨越。东汉中后期章草书的确立以及东汉末年的草书热,因此可以得到深入的阐释。
章草书的形体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字体自身的规律,也有外力的影响。一方面,章草书的形成发展、风格演变受到书写时特有的工具和载体的制约,笔制的成熟、书写载体由简牍到纸张的过渡,对章草字形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秦汉魏晋时期社会政治因素与思想文化风气的变迁,为解读章草书形体演变过程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视阈。
本文附录“章草字形演变表”,综合考虑章草书不同历史形态和书法文本性质两方面因素,将章草字形划分为两汉简牍、东汉传本、魏晋简纸、魏晋传本、元代名家共五个阶段,分别汇集了各阶段有代表性的章草字形。这就克服了原有章草字形汇编取字芜杂、线索混乱的缺点,为总结特定历史阶段章草书的形体特征,把握章草形体的演变线索提供了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