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的陶瓷彩绘雕塑是中国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以景德镇的陶瓷彩绘雕塑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到的各种历史文献、图片和实物上显示的点点滴滴的信息,并结合本人长期在景德镇从事的陶瓷雕塑的教学与创作实践,从它的源起、概念、分类、表现内容、艺术形式及其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做了较全面的比较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一些有据可循的规律,如内容与形式、彩与塑的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等。全文共分为七章,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章是导论。包括本文的选题源起、研究综述、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等。本课题的研究是带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创作中遇到的许多疑问和不解的问题开始的。首先,研究综述从古代文献、现代文献及画册、图书开始梳理,包含艺术史、雕塑史、陶瓷史、美学、考古,甚至其它相关门类,如服饰、器具等内容的学习,深感研究景德镇的陶瓷彩绘雕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古今中外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尚有较多空白,而且从以往的研究发现,其涉及的内容和重点主要在日用陶瓷器皿,陶瓷彩绘雕塑只是零星的言语或图片散落在一些文献图册中。在研究方法路线上从历史学、艺术学和文献学的研究角度采用调研、比较、实物分析的方法。研究思路和内容则是联系本人工作的实际情况,展开对表现内容、艺术形式和发展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章阐述的是陶瓷彩绘雕塑的起源。景德镇的陶瓷彩绘雕塑的出现不能简单看是一个时间段的问题,本章带着什么时候开始彩和塑?为什么会由较单一的青白釉的装饰转为彩绘装饰?这种彩绘有何借鉴和依据?因此,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做了初步的分析比较:一、早期彩陶、彩塑是塑绘结合的萌芽;二、从其它窑口的直接性借鉴;三、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的初始。文中从原始彩陶的造型和加彩,到古代洞窟庙宇的彩塑和民间的加彩泥塑,从它们早期加彩的方法、材料、纹饰以及塑和绘的结合等进行纵向的分析;从中国古代的主要窑口,如长沙窑、磁州窑、吉州窑的工艺、材料及造型和装饰特点的横向比较;从目前的考古材料可知,景德镇最早的陶瓷彩绘雕塑出现在五代两宋,只在一些人物的五官服饰、玩具雕塑和实用类的器物等造型上,用含有铁的色料点绘,烧制后呈现出褐色。这种在青白釉上加褐彩是其彩绘形式的萌芽,为迎来一个异彩斑斓的彩饰时代打下基础。
第三章是概念的界定和分类,这里的概念主要是指雕塑与陶瓷雕塑、彩绘雕塑与陶瓷彩绘雕塑,它们之间彼此的关系和所属的范畴,最后对陶瓷彩绘雕塑得以界定。陶瓷彩绘雕塑与一般材质的雕塑存在着较大区别的地方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工艺特性,同时也由于工艺性质的限制,它的塑造形式、尺寸、彩绘等因素都会受到材料、工艺发展的影响。陶瓷彩绘雕塑分类的方法很多,本章主要从材料装饰的角度对其做了分类并详细介绍,主要分为釉下陶瓷彩绘雕塑(褐彩、青花、釉里红)、釉上陶瓷彩绘雕塑(单彩、五彩、粉彩、新彩等)、颜色釉陶瓷雕塑(豇豆红、宝石红、祭红、钴蓝釉、霁蓝釉、酱色釉、素三彩)三大类。通过对各类的彩绘形式的分析,介绍陶瓷雕塑在结合不同的彩料、方法进行“随类赋彩”的艺术特点,便于后面章节的研究。
第四章与第五章分别论述了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的表现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互为影响、互为作用,缺一不可。为了便于比较研究,在表现内容上主要归纳为人物、动物、器皿附件、象生瓷和仿生瓷等,这些内容有独立的,也有交叉的,特别是结合了大量有代表性的图片,结合其彩饰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第五章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三个方面:通过各种造型的特点探求制作的手法,构图组合样式以及雕塑的造型由丰富到概括的形体转变;通过点彩和满彩的装饰特点、彩绘的装饰寓意以及彩与塑的主从关系、并重关系、程序关系三个方面来研究陶瓷彩绘雕塑的彩绘装饰的艺术形式。
第六章是分析影响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发展的内外因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因和外因,陶瓷彩绘雕塑的发展也不例外。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发展的内因包括瓷土原料和釉料的改进、彩绘颜料的发展以及烧成技术的进步;外因包含统治者对宗教的扶持、管理机构的设立、监造官员的任命、陶瓷工匠的管理体制以及海外市场贸易的影响。通过上述原因的分析可以与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内容相互的呼应,并进一步了解了材料、工艺、技术、审美、制度以及市场的需求都直接影响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艺术的发展和风貌。
第七章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回答本课题研究开始的疑问,对景德镇陶瓷雕塑造的源起、表现内容、艺术表现形式、彩和塑的关系以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通过比较、分析、调研等方法,明晰最后形成景德镇特有的陶瓷彩绘雕塑艺术语言的结论。可以说,景德镇陶瓷彩绘雕塑的研究是由点连成线,由线汇成面的整体梳理工作的研究,通过各方面的信息围绕其艺术性展开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