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音乐交流研究
2019-11-20  热度:575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本文试从多个方面来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 第一章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一是魏晋南北朝之前的音乐文化交流情况,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魏晋南北朝之前的音乐文化交流,根据史料推测及神话传说可推溯到商纣王及西周穆王时期。之后,有确切史料记载的交流,始于秦汉时期。西汉时“丝绸之路”的开通,促使了西域音乐陆续传入中原。此时中原与东邻、南邻的国家也有一定的音乐交流。 第二章详细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文化交流的情况。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地区。随着西北民族的内迁,鲜卑、龟兹(Qiuci,今新疆库车县)、疏勒、西凉、高昌等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及天竺、安国、康国、高丽、悦般等外国音乐,陆续传到中原地区,并长期流行。其中以龟兹乐最具代表性,对中原音乐的影响也最大。随着外来音乐的涌入,带来了大量外族乐曲、乐器。西域音乐虽然在汉晋时期已东渐,但真正东流还是北魏以后的事情。继汉代已传入中原的琵琶、竖箜篌等胡乐器外,五弦琵琶、凤首箜篌、筚篥(bili)、箫、羯鼓、答腊鼓、鸡娄鼓、都昙鼓、毛员鼓、铜拔、贝等新的西域乐器也传入中原。南北朝时期几乎使用的都是西域乐器。西域音乐的东渐,不仅极大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北周时龟兹乐人—苏祗婆将龟兹“琵琶七调”理论传到中原,并对中原音乐产生影响。南北朝时期不仅是大量的西域乐舞艺术涌入中原,也有许多西域音乐家不远千山万水来到中原,他们在内地长期从事音乐舞蹈活动,对传播丰富多采的西域乐舞作出很大的贡献。 第三章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交流的影响与意义。隋唐时期宫廷燕乐空前的繁荣。隋代确立了七部乐、九部乐体制。唐代的宫廷燕乐最初时完全继承了隋代九部乐,后来发展为十部乐,唐玄宗时还根据表演方式的不同,将音乐分为坐部伎六部和立部伎八部。同时,唐代燕乐中还有大曲、法曲、散曲、鼓吹乐等重要的表演形式。与燕乐的繁荣相比,雅乐逐渐被重视现实享乐的统治阶级所抛弃,逐渐走向衰微。隋唐燕乐的繁荣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乐东渐的影响分不开的。隋唐燕乐内容广泛和形式多样,其中少数民族(含外域)音乐占相当数量和份量。隋朝的七部乐、九部乐所列乐部中,除了清商、礼毕(文康伎),其它皆为外族、外国的音乐,且在南北朝时就已经传入。坐、立部伎的音乐以龟兹乐的音调为主,但有不少乐舞是西域音乐。


参考文献:闫江涌.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音乐交流研究[D].安徽大学,2007.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