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礼仪以周为最,中国古代一般推行周礼。
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治国之法。荀子说礼有有“ 三本 ”即“ 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
《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
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
礼仪之邦:
中国是传承千年的礼仪之邦,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制礼作乐,就提出了礼治的纲领。其后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西汉以后,作为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和上古礼制的渊薮,《仪礼》、《周礼》、《礼记》先后被列入学官,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成为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之深远。随着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礼乐文化成为了东方文明的重要特色。
礼仪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礼仪就伴随着人的活动,伴随着原始宗教而产生了。礼仪制度正是为着处理人与神、人与鬼、人与人的三大关系而制定出来的。从人类把对神、对自然力的恐惧和敬畏转向人类自身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人们表达敬畏、祭祀的活动日益纷繁,逐步形成种种固定的模,终于形成为礼仪规范。
从考古资料看,在辽宁喀左发现的距今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中,有大型的祭坛、神庙、积石冢等,是举行大规模祭祀活动的场所;有裸体怀孕的妇女陶塑像,可能是受先民膜拜的生育女神。更早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虫身图像,墓葬中死者头颅西向而卧,也都透露出远古时代礼仪制度的若干信息。
在古代文献方面,有“自伏牺以来,五礼始彰;尧舜之时,五礼咸备”。礼仪制度的演变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真正比较完备、系统的是西周的礼制。周以前的礼仪制度,由于材料匮乏,文献不足,已经难以详考了。由儒家学者整理成书的礼学专著《周礼》、《仪礼》、《礼记》,记录、保存了许多周代的礼仪。在汉以后二千多年中,它们一直是国家制定礼仪制度的经典著作,因此被称为“礼经”。
古代的礼仪,包括的范围、内容和形式非常广泛,诸如政治体制、朝廷法典、天地祭祀、军队征战、婚丧嫁娶等无不与礼仪有关,几乎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是典章制度以及个人道德、行为规范的庞大的概念。
中国的礼仪文化以其平和、中正的特征,持续地影响着民族的精神和面貌。例如,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是世界古文明的轴心时代,出现了诸如孔子、老子、孙子,以及苏格拉底、伯拉图、释迦牟尼等哲人和光耀千古的经典。两千多年来,礼仪文化始终伴随历史的进程。
汉字书写:
礼(lǐ) :礼节是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 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仪节。
汉字演变:
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聲。
哲学想想:
礼仪的是德人之道,治国之法。
伦理道德:
礼,“ 天地生者之本”,“先祖者类之本”,“ 君师者治之本”。礼乐文明是儒家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