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释义:
语源自《学记》。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
译文:
玉石如果没有经过雕琢就是一块石头,只有经过雕琢的玉石才能成为精美的器物。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好比是一块玉石,只有经过努力学习雕琢自己,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道理。
出处:
北宋 欧阳修《欧阳永叔集》,三字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之句。写入人教教材和氏璧的故事,从前,楚国有个人叫卞和,他在山上拾到一块玉石。卞和打算把这块玉石送给当时的楚厉王,谁知宫里的工匠却说那是一块普通的石头。这令楚厉王很生气,把卞和赶走。楚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同样打算把那玉石送给武王,但遭受了和上次一样的待遇。卞和很伤心,在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这件事,便叫人把卞和请来,还让工匠把那块玉石雕琢一番。最后发现那是一块美玉,便把它命名为“和氏璧”。
《欧阳永叔集》:
宋代欧阳修撰诗文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又名《欧阳文忠公文集》。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仲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