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彩瓷又称织金彩瓷,简称广彩,其烧制技艺始于清康熙中晚期应用于没釉白瓷胎上的珐琅彩,雍正时已初具风貌,乾嘉年间趋于成熟,此后至清末更显繁盛。广彩初露峥嵘,就成为清宫贡品,现北京故宫仍藏有乾隆时的作品《品碗》、《凸珠琵琶瓶》。清中叶以后,因融入了西洋工艺,广彩尤受西方青睐,皇室显贵纷纷来样定货,一跃而与青花、五彩并列我国三大外销名瓷,远销欧、美、亚三大洲100多个国家,当时法国及奥地利皇室订制的甲胄纹样彩瓷和纹章瓷餐盘,现国外尚存。清末民初,一批岭南画派大师名家参与广彩研制,引入国画技法,大大丰富了广彩的技艺和特色,刘群兴的《十二王击球箭筒》还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抗日战争爆发后,因战乱和社会动荡不已,广彩于1947年被迫停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广彩加工场和广州市织金彩瓷工艺厂的先后兴办,才又重获新生。
广州彩瓷是在白瓷胎面满绘色彩斑斓的图案烧烘而成,约有2000多个花色品种,制作工艺包括选瓷、设计、描线、填色、织金、封金斗彩、烧烘7个环节,其中有许多特殊要求和独特技艺。所选瓷胎多来自景德镇,要求洁白如玉,加彩后能显出“万缕金丝织白玉”的特有效果。描线、填色的彩绘,是最能体现广彩工艺技巧的重要环节,其绘工精细,既有散花鹊、织金人物羽毛、折色人物等独特技法,又融入了岭南派国画的坠粉、双勾、草虫等技法,吸收了西洋的油画、钢笔画技法,还形成了满地开光、锦边花心、通连式、满面式等彩绘式样。织金是广彩独创的工艺,其以乳金作地色,用以烘托彩绘图案,故又称织金地,在晶莹如玉的素白瓷胎上,更显得金碧辉煌且永不褪色。烧烘为广彩制作的关键,因所用颜料以水调成,彩绘时又是一层盖一层施彩,炉火温控不当容易发乌变色,一般需控制在摄氏800度左右的较低温度,成品色彩才达到明亮艳丽的效果。
广州彩瓷烧制技艺汇广州彩、景德瓷于一体,融北方传统瓷艺彩绘与岭南画派技法、中国彩瓷工艺与西洋瓷艺及绘画技术于一身,以南北交辉、东西合璧而独树一帜,也以“堆金积玉”的技艺特点而别具一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科技价值。2008年,广州彩瓷烧制技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州彩瓷烧制技艺主要分布于广州市东山、荔湾、海珠、番禺区,香港、澳门也有流传。但因遭遇粗制滥造的“盖印大路货”的低价冲击,传统广彩手工精品反因价格相对较高而少人问津,加之相应扶持政策的缺位,已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濒临危境,且已导致从业者锐减,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亟待采取有力措施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