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榄雕属我国传统微型雕刻核雕中的一个品种,主要分布于广州市中心城区及所辖增城市新塘镇。明代已有寺院僧人把榄雕船售给香客,以示“普渡”之意。清代是广州榄雕发展的鼎盛期,雕刻名家辈出,作品成为珍贵贡品,工艺之高超精湛,至今未能企及。民国27年(1938年)日军入侵,广州榄雕从此日趋萎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逐渐恢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更呈现欣欣向荣景象,仅新塘艺雕厂的榄雕成品,年产量最高曾达到七万多件。
广州榄雕以盛产于增城大而坚硬、质地紧密、不易开裂的乌榄核为原料,制作工艺包括勾样、锉坯、雕刻、刮滑、安木座(用于座件)5道程序,雕刻工具主要有毛锉刀、平锉刀、刮刀、平锥刀、尖锥刀、三角锥刀,半圆锥刀等。广州榄雕属立体微雕类,技法以浮雕、圆雕、镂空雕为主,制作时不着意人工上色,而注重保持橄榄核的天然原色,显得分外古朴典雅。有座件、挂件、珠串等不同种类,传统上座件多为人物造型,有观音、八仙、寿星、古代英雄乃至渔翁等广泛题材及大小不同的花色;珠串是把一个个小榄雕串在一起,多以神佛头像、瑞兽花果等为题材,有各式念珠、手串等花色;挂件是可供用精致细绳悬挂的榄雕,题材多为不同造型的吉祥物,有纨扇坠、衣带坠、绣袋坠等不同花色。1958年后,广州榄雕的花色品种增加到50多个,其中如多层花舫、通雕蟹笼、撒网渔船、吊链宫灯、十二门花窗船和《梁山泊108将》等,造型和技艺均有新的突破。
座件中的核舟类榄雕是广州榄雕工艺的杰出代表。清乾隆年间来自广州的宫廷艺人陈祖章创作的《东坡夜游赤壁》核舟(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高仅1.6厘米,长3.4厘米,却刻有苏东坡、书童等七人,桌椅等设备齐全,舟下部还刻有《后赤壁赋》全文,两侧船窗皆可开启,靠的竟是仅1毫米粗的活雕门轴,更令人叫绝。清咸丰年间新塘榄雕名家湛谷生所作《苏东坡夜游赤壁舫》(现存增城市博物馆),有书童于船头扇茶,柁工于船尾掌舵,舱内有桌子,苏东坡等三人据桌而坐,桌上有茶杯三个,船底刻有《赤壁赋》,船两旁有窗八扇,均可开合,被誉为“广东一宝”。核舟雕刻的鬼斧神工,展示了广州榄雕典雅秀丽、动静相宜、细腻精微的典型岭南派风格特色,已于2008年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近年来增城一带的乌榄树多被砍伐,造成榄雕原料几近枯竭,加上榄雕制作工艺复杂而又产值偏低、销路不广,以及视为“雕虫小技”传统偏见的影响等原因,广州榄雕已处于濒危状态,急需有关部门加大扶持和保护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