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弹拨器乐的古琴艺术,在神州大地上的千百年流传中,逐渐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分布在岭南首府广州及其周边地区的岭南派古琴艺术即为其中之一。
早在秦代,中原琴艺已传入岭南,至汉代逐渐在广州兴起,此后就出现了南北朝时期的侯安都,五代十国时期的陈用拙,明代的陈白沙、邝露、陈子壮、陈子升等一批有名的琴人。清代道光年间,以黄景星为代表的岭南琴派开始形成且声名渐显,随后云志高、何洛书、郑健侯等众多有影响的琴人相继而出,现当代代表人物则有杨新伦、谢导秀等。
岭南琴派保藏了不少有名的古琴乐器。其中有被誉为岭南四大名琴的唐琴“绿绮台”、“春雷”、“秋波”、“天蠁”,此外还有“都梁”、“松雪”、“振玉”、“水仙”、“韵馨”、 “松风”、“中和”、“谷响”、“流泉”、“蕙兰”等名琴,其形制、结构均保留了中国古琴的传统特色。
岭南琴派收集、编辑和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古典琴谱,著名的有16至18世纪云志高的《蓼怀堂琴谱》、黄景星的《悟雪山房琴谱》、容庆瑞和林芝仙合编的《琴瑟合谱》、朱启连的《鄂公祠说琴》等。而《悟雪山房琴谱》所收的50首琴曲,大多出自相传为南宋皇帝避难冈州(今广东新会)时遗存的《古冈遗谱》,其中的《碧涧流泉》、《渔樵问答》、《怀古》、《鸥鹭忘机》、《玉树临风》、《双鹤听泉》、《神化引》、《平沙落雁》、《乌夜啼》等,已成为极具岭南特色的传统名曲。
古琴琴曲的标题性,音乐结构的带腔性,节奏上的非均分性,演奏上清、微、淡、远的意境性,构成了岭南琴派艺术上的基本特征。打谱则是岭南派古琴音乐传承中极具创新精神的技艺,充分体现了琴人在处理口传与“依谱寻声”、流派传统与琴人个性、音乐的整体与技术细节等关系方面的经验和智慧。岭南琴派的演奏手法与其他流派相比也有很大区别,具有古朴、刚健、爽朗、明快的特点,岭南古琴艺术以其作为中华民族尤其是岭南地域人文历史和文化多样化的见证所具有的宝贵价值,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岭南古琴艺术曾几经兴衰。近一个世纪,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难学”、“难传承”、“难遇知音”等原因,使岭南古琴音乐又一度濒于绝境,直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广东古琴研究会的成立,这门古老的艺术才又有了复兴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