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织锦工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色灿烂,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出现了中国四大名锦:壮锦、云锦、蜀锦、宋锦。唐代贞观年间窦师伦的对雉、斗羊、翔凤等蜀锦图案,称为绫阳公样。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锦,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
中国是一个纺织文明古国,在古代的中国,棉、麻、桑、蚕养植,矿植物染料的应用,纺织设备的发展进化,都已达到十分完善和先进的地步。作为丝绸大家族中一员的中国织锦工艺,在古代中国,也进化发展的十分完美。周代丝织物中出现织锦,花纹五色灿烂,技艺臻于成熟。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唐代贞观年间窦师伦的对雉、斗羊、翔凤等蜀锦图案,称为绫阳公样。在织造工艺上由经锦改进为纬锦,并出现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的退晕手法。北宋宫廷在汴京等地建立规模庞大的织造工场,生产各种绫锦。
壮锦、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云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云锦集中国各类织锦工艺之大成,代表了中国古代织锦发展的高度。云锦自宋代由彩锦演变而来,到了元代,以织金夹银为主要特征的云锦则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成为最珍贵、工艺水平最高的丝织品种。此后,元、明、清三朝都指定云锦为皇室御用贡品。云锦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社会影响。清康熙、雍正年间,南京云锦生产达到高峰,秦淮河一带机户云集,机杼声彻夜不绝,云锦产量空前。
云锦的“挑花结本”工艺,是用古老的结绳记事的方法,把花纹图案色彩转变成程序语言,再上机进行织造。织机上坐着的人,称作“拽花工”,只要按过线顺序提拽即可。机下坐着的人,称“织手”,他使用“通经断纬”的技术(纬线由不定数的彩绒段拼接而成),挖花盘织,妆金敷彩,就能织出五彩缤纷的云锦来,这种工艺至今尚不能被机器所替代。
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用黄金打成箔,切成丝,捻成线织就)、“织锦”、“库缎”、“妆花”四大品种,用于皇帝龙袍、皇后凤衣、霞帔、嫔妃的丽装靓服、宫廷装饰及褥子、靠垫、枕头等实用品。云锦有时还作为朝廷礼品,馈赠外国君主和使臣以及赏赐大臣和有功之人。其中妆花是云锦中织造技术最为复杂,成就最为杰出的提花丝织品种。
云锦——云锦的图案具有浓厚朴质的传统风格,色彩华丽,别具一格。图案的题材广泛,既有大朵缠枝花卉,又有各种动物(如龙凤、仙鹤、狮子等)和植物(如宝相花、莲花、佛手、石榴、梅、兰、竹、菊等),还有表示吉祥的“八宝”、“暗八仙”、“吉祥”、“寿”字、“卍”字,瑞草以及各种姿态的变换云势(如七巧云、如意云、和合云、叶云、行云、卧云、大小钩云等),栩栩如生,而且花纹层次分明,花清地白、锦空匀齐。在配色方面,则运用了色晕与调和的技法,使纹样色彩美丽动人。云锦主要用于制作蒙、藏、满等少数民族的服装和服饰材料以及高级服装,在古代则主要运用于缝制龙袍、装饰宫殿和庙宇以及神袍、祭垫、帷幕等。蜀锦——蜀锦的图案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如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十分丰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乐、长安竹、方胜、宜男、狮团、八答晕等图案。在宋元时期,发展了纬起花的纬锦,其纹样图案有庆丰年锦、灯花锦、盘球、翠池狮子、云雀,以及瑞草云鹤、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在明代末年,蜀锦受到摧残,到了清代又恢复了生产,此时的纹样图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蜀锦的品种繁多、传统品种有语丝锦、方方锦、铺地锦,散花锦、浣花锦、民族锦、彩晕锦等等。常见的图案有如意牡丹、瑞草云鹤、百鸟朝凤、五谷丰登、梅鹊争春、凤穿牡丹、 “万”字、“寿”字等,富于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格。
壮锦——壮锦的图案有水、云、花、草、虫、鱼、鸟、兽等,还有复杂的双凤朝阳、蝴蝶扑花、双龙戏珠、狮滚绣球、凤穿牡丹、孔雀闹海、鱼跃龙门、鸳鸯戏水、宝鸭穿莲、子鹿穿山、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壮锦喜用重彩,其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
蜀锦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蜀锦以年代久远,工艺独特而被誉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是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四川古称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成都为中心的古蜀国就以“布帛金银”之丰饶而闻名于天下。1995年10月,中日专家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挖掘出一座国王和王妃的墓葬,墓中出土了一件汉代蜀锦,虽历经千年却仍光鲜夺目。到了唐代,蜀锦业更加兴旺发达。蜀锦不仅成为当时上层贵族享用的奢侈品,而且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东西方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桥梁与纽带。
中国苏州宋锦,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并称我国三大名锦。
唐代时苏州就开始生产。至五代时已能生产出五彩灿烂的织锦。以后又陆续开发了了专供装裱书画用的细薄织锦40余种。宋锦采用“三枚斜纹”织法,有大锦、合锦、小锦之分,合锦、小锦用于一般书画装裱及工艺品的装潢,大锦用于名贵书画及华丽的服饰。
土锦,或土家锦,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一种十分典型的织锦,它在中国土家族的土语中,又被称为“西兰卡普”。作为一种民族织锦,它的主要实用功能是用作被面(所以也称“打花铺盖”)。
土家女孩自小就开始学习织锦工艺,对织锦工艺掌握的熟练和制作出的织锦成品的精美程度,是衡量一个土家族姑娘是否聪慧、心灵手巧的基本标准。
土家织锦采用“通经断纬”工艺和古老“腰机”织造,运用平纹和斜纹两种基本组织进行变化。现存图案有两百余种,这些图案的题材、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都有其独特之处,是中国少数民族织锦中的典型代表。
土家锦——土家锦的图案遗存下来有两百多种,多用象征和抽象表现的手法,直线造型,连续对称。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工具类图案,如:《粑粑架》、《称勾花》、《豆腐架》等。二是动物类图案如:《阳雀花》《猫脚迹》、《狗脚迹》、《蛇皮花》、《马毕花》等。二是各式几何图案花纹,最常见的有单八勾、双八勾、二十四勾和四十八勾等;三是植物类图案如:《八瓣花》、《六瓣梅》、《梭罗花》等。四是文字类图案,如喜、福、寿等。五是寓意类图案如:蝴蝶扑牡丹、双凤朝阳、喜鹊闹梅、土王五颗印、老鼠娶亲等。
《阳雀花》——这个图案表现的是传说中的土家“织种女神”西兰姑娘的美丽动人传说。传说中她发明创造了西兰卡普工艺及大量的织锦图案,为了创作“白果花”这一图案,她被人打死在白果树下,死后的西兰姑娘化成一只“阳雀”(即杜鹃鸟)。每年春分时节,为了催促土家人早早耕种不误农时,在土家山寨上空都会响起阳雀鸟悠扬而急促的叫声。“阳雀花”图案,就是土家人为了纪念这位土家的“织种女神”,而设计传承下来的。花边采用“螃蟹脚”作两方连续图案。“螃蟹”是土家人夜间的保护神,这种“螃蟹脚”采用了抽象的几何造型,十分夸张简练。中部的“阳雀花”是一个复合几何形,虽则塑造只用简练的几何线条、几何块面,但鸟嘴、鸟头、鸟冠、鸟身、鸟翅、鸟尾、鸟脚都塑造的十分到位。这个抽象的艺术形象,主要运用了“夸张变形”的装饰手法,成为土家织锦中的代表图案。《四十八勾》----这个图案是由山溪中螃蟹变化而成,由八勾花、二十四勾花演变而来。所谓“四十八勾”的命名,是因为各单元的中心图案由两个互套的,大小不同的六方形勾状复合几何形组成。小的有阴阳十六个勾,大的有阴阳三十二个勾,合起来一共四十八个勾,所以民间取名为“四十八勾”。这个图案的成功之处,在于纯抽象的几何线条、块面分割,变化丰富的构图单元布局、装饰元素的处理、各种艺术对比关系的应用以及对比色彩的并置运用,使之成为了西兰卡普中的精典图案。《台台花》----这个图案在土家人的心目中具有驱白虎、避邪的神奇力量。它主要用于儿童的服饰、童被装饰。土家人相信夜晚只要有了“台台花”的保护,小孩就不会被惊吓。为此,在土家人的家中,这个图案的土家织锦是家家必备的。“台台花”整个图案由极度变形的“虎头”和“船”这两种基本图案组合而成。其中虎头的嘴、鼻、眼和虎须,均“适合”在一个菱形框内,并简练到无法再简练的地步,给人一种神秘威严的感觉。图案整体布局构成复杂,是土家织锦中制作难度最大的图案之一,也是唯一一件具有强烈意识倾向的图案。
土家织锦的图案造型,均用横线、竖线、斜线这三种基本线条。不用曲线造型的原因,是因为传统土家锦的生产过程,只有图案记忆生产和图案看样生产两种,从来没有图纸生产,所以在传承、制作、生产过程中,所有图案都依照“对称、循环、有规律、便于记忆”的原则进行,而曲线满足不了上述要求,同时这也形成了土家织锦的一种独特艺术风格。
在色彩上,传统土家锦在色彩配置上,本着“相邻两色,分冷热见深浅。”的民间装饰色彩原则设色,强调冷暖和黑白对比。并且在配色上,从不固定,不同的艺人均根据自己的喜好配色,相同的图案常有不同的色彩效果,比如“四十八勾”,在民间就可以收集到不同配色的数十个版本。
《广西通志》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世世代代居住在我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聪明智慧的壮族人民,充分利用植物的纤维,织制出葛布,络布作为衣料。据《广东新语》转引当时记载说,这种布料,"细者宜暑,柔熟者御寒"。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艺。
唐代,据《唐六曲》和《元和郡县志》记载说:当时壮族人民所织出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班布,都洛布、麻布、丝布,食单等九种布料,已被封建王朝列为贡品。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可看作是壮锦的滥觞。
唐代,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但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
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织锦四种之中,即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
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朝廷的贡品。
明清时期,壮锦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当时,各州县都有出产,"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壮锦是全国四大名锦中唯一的少数民族织锦,有10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傣锦,即傣族的织锦,是流传在傣族群众中的一种民间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一一傣锦是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工艺图案的设计是通过熟练的纺织技巧创造出来的,多是单色面,用纬线起花,对花纹的组织非常严谨,织造时傣族妇女道德将花纹组织用一根根细绳系在“纹板”(花本)上,用手担脚蹬的动作使经线形成上下两层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循环便可织成十分漂亮的傣锦。设计一幅傣锦,需几百乃至上千根细绳在“纹板”上表现出来,倘若结错一根细线,就会使整幅傣锦图案错乱,可见傣锦的工艺要求极严。 傣锦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牢耐用。图案有各种珍禽异兽。奇花异卉和几何图案等等。每一种图案的色彩、纹样都有特定的含义,如红绿颜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象征吉祥;大象图案象征五谷丰登等。这些寓意深远五彩斑斓的图案,充分显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今天,傣锦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高。除了制作统裙、挎包、床单、被面窗帘、手巾外,还设计制作出了傣锦屏风、沙发垫等新品种,以其鲜明的色调、瑰丽的图案,受到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此锦为96岁傣族老人纺织(年轻人已不会),非常希奇,非常值得收藏,是一种即将失传的民间文化遗产。
中国海南的黎族有不同的分支,如赛方言黎族、润方言黎族、美孚方言黎族等。不同的黎族分支,均有自己的图案选择。这些图案表现的内容有几何纹、太阳纹、月亮纹、星辰纹、云彩纹、动植物纹、水波纹、横条纹、人形纹,而且表现手法形式多样,充满活力。常见的有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
中国贵州的“苗锦”、“侗锦”、“瑶锦”,以及广西壮族的“壮锦”、海南黎族的“黎锦”等,都是中国织锦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这些织锦种类,不论在织造设备、工艺形式、图案色彩还是使用功能上,都各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如壮锦使用由传统腰机改进的“猪笼织机”,黎锦使用的“踞腰织机”。并且各民族织锦都遗存下大量的具有本民族强烈特点的织锦图案,成为了中国和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