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蒲织是一种以手工方式把蒲草编织成日常用品的传统技艺,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岛中部的雷州市,覆盖整个雷州半岛。
雷州半岛境内水田适宜种植蒲草。蒲草是一种多年生水生植物,种类繁多,有三菱草、棍子草、大籽草等。今天常见的为大籽草,乃元顺帝时泉州商人自锡兰引进,有植株高、纤维坚韧等优点,是雷州蒲织的首选原料。明清两代,蒲织品已成为雷州大宗出口货物。据民国《海康县续志》记载:“蒲草……拔起晒干,男女手织,大者曰席,小者曰苞。商人运售香港澳门及外洋各埠。故近年以来有田之家种草致富不知凡几,即或无田贫民,男女织席织苞亦可糊口度日。”这一时期的雷州蒲织以织边素席为主,以用于制作船帆的一种织边小蒲苞“帆”为大宗。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雷州蒲织发展的高峰期,从业人员达10万人,年产草席、草袋、提篮、草帽、草扇等近2000万件。这一时期雷州蒲织技艺有三大创新,一是穿边技术取代了织边技艺;二是发明了煮染技术,可编织色席;三是设计出图纹编织技术,可编织花席。
雷州蒲织技艺主要工序有选草、舂草、染草、起头、织肉、织花、织角、穿边等,产品具有手工、实用、环保等特点,品种有草席、草袋、草扇、草帽等,且以草席为大宗。关于草席的类别,自古就有“大者曰席,小者曰苞”之说,且有素色、花色之别。统而言之,小席、素席大多用于制作船帆、货物包装,故称“蒲苞”或“帆”;大席、花色席多用做枕席,故称“床席”。根据席宽的大小,又可分为大、中、小等规格。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化学纤维、机动船只的兴起,包装业、制帆业的市场萎缩,蒲织品滞销,蒲织工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蒲织业收入不高,农村年轻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加上原有艺人大多年事已高,蒲织技艺的传承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