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乌石蜈蚣舞是雷州市乌石港先民创造的一种祛邪消灾、祈盼安康与丰收的民间民俗舞蹈活动,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十六之夜,乌石港区群众都要举办传统的蜈蚣舞活动,以驱除邪气祈求平安。
传统的乌石蜈蚣舞表演队伍参与者多达80余人。他们头戴草笠,草笠上插满香,双手也各执一把香,一个接一个排成一排,用一条长约100多米的大船缆在各人腰部打结,每隔1.5米至2米一个人,按一定距离彼此连扎成约100米的长队。其中一人扮“头”,两人扮“尾”,其余人扮“身”。带“头”者还需要头戴小猪笼,猪笼中塞满泡沫块并插上香,尾部的两人各背一个小猪笼,猪笼中塞着石头和浸湿的稻草,四周插满了香,扮作蜈蚣的分叉尾。据统计,整条“蜈蚣”用香量多达8400支。
表演时,所有表演者均以的半蹲的姿势、张开双臂的起舞,以模仿蜈蚣行走。带“头”者双手作形似蜈蚣“钳牙”状,在前方开路。尾部的两个人,左右幅度较大向两边摇摆,模拟蜈蚣行走时尾部的活动。在夜色朦胧中,整个队形宛若蜈蚣,故称“蜈蚣舞”。另还有一人扮“耍弄者”,手持竹竿、稻草球制的“蜈蚣珠”,在队前做挑逗动作。队伍按划定的路线沿各大街小巷作巡游表演,表演队伍每经各处,各家各户或商铺均燃放炮竹与之相呼应,最后回到供奉妈祖的天后宫前结束表演。
到近代,为增加蜈蚣舞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艺人对蜈蚣舞进行了改编。在保留传统蜈蚣舞的精华和特点的前提下,将蜈蚣舞表演队伍由一改为二,表演者从80人减至10到20人之间。表演形式改为“两雄蜈蚣”、“两雌蜈蚣”或“雌雄蜈蚣”三种组合。表演时表演者身着蜈蚣色服装,舞蹈动作模拟蜈蚣爬行和相互嬉戏的形态为基础。随着锣鼓的节奏摆动,时缓时急,两条蜈蚣不断变化姿势,逆向、转腾、穿插。近年来,雷州乌石蜈蚣舞已从当地逐步走向社会舞台,成为世人喜爱的特色舞蹈。
乌石港是疍家聚居之地,也是古雷州府的水师重镇。蜈蚣舞是疍家文化、陆居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农耕、海洋文化的双重特征,对研究疍家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有重大价值。
雷州乌石蜈蚣舞具有鲜明的舞蹈个性和地方特色。但由于经济原因的制约和表演队伍老化,中青年人传承差强人意,目前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亟待加以扶持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