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畴彝族葫芦笙舞主要流传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鸡街曼竜村。曼竜村为彝族花倮人聚居的村落,花倮人口占全村人口的95.7%。
花倮人的葫芦笙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以“S”形前后曲动的典型舞姿而独树一帜,保留着古代葫芦笙舞的韵律。
彝族花倮人喜跳葫芦笙舞源于一个民间古老传说:相传,古代一场旱灾造成庄稼颗粒无收,花倮人面临饥荒。绝望中,村里一个大户人家献出积蓄多年的苦荞,挽救了大家的生命。为感谢救命的荞子,人们跳起了葫芦笙舞,从此,每年的这一天都要跳葫芦笙舞作为纪念。这就是“荞菜节”的来历。荞菜节是葫芦笙舞最主要的表演场合,全村男女老幼聚于场院尽兴歌舞,以吹奏葫芦笙者为领舞。葫芦笙一响,妇女们身穿节日盛装,随着葫芦笙曲调围成圆圈,踏地顿足,婆娑起舞。舞蹈主要表现生产劳动的内容,如种棉、收棉、纺棉、织布等过程,节奏沉缓,动作简朴。葫芦笙舞有7套不同的舞蹈动作:“牙虐”(站着跳)、“牙庆”(起步跳)、“牙拉”(移步翻身)、“牙降”(走圆圈)、“牙稳”(穿花)、“牙搞”(对点头)和“牙敢”(前跳又后跳),每一套都有不同内容。7套动作又有不同的葫芦笙曲调,音乐十分丰富。
葫芦笙是舞蹈的主要伴奏乐器。花倮人的葫芦笙制作工艺特别,5根长短不一的竹管,在根部嵌竹制或铜制簧片,插入葫芦制成的音斗,3支笙管侧面开有音孔,最短的一支在音斗背后也开有音孔,最长的一支在顶端还套有一个小葫芦以增加共鸣。由于生产生活的变化、外来文化冲击以及村民保护意识淡薄,该舞蹈逐渐简单化,一些传统舞蹈动作已经面临失传的危险。(仅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有违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