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
拣去杂质,分开大小条,用水浸泡,捞出,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干燥。
性味
辛苦,寒。
①《唐本草》:"味辛苦,冷,有毒。"
②《日华子本草》:"无毒。"
归经
入肺、胃经。
①《本经逢原》:"入足少阴。"
②《本草求真》:"专入肺。"
功能主治
行气,解毒,消肿。治胸腹胀痛,痧症,肠炎下痢,高血压,疝气,蛇咬毒,痈肿,疔疮,皮肤瘙痒或湿烂。
①《唐本草》:"主积聚。诸毒热肿、蛇毒,水摩为泥封之,日三、四;疗疔肿大效。"
②《日华子本草》:"治血气。"
③《本草图经》:"治气下膈,止刺痛。"
④《纲目》:"利大肠。治头风、瘙痒、秃疮。"
⑤《本经逢原》:"治痈肿,痰结、气凝诸痛。"
⑥《医林纂要》:"治击伤,解毒。"
⑦《会约医镜》:"能散气,故疝家必需。"
⑧《植物名实图考》:"清火毒,通滞气。"
⑨《草木便方》:"发表,除风。(治)风湿瘫痪,腰脚疼痛,跌打损伤。"
⑩《分类草药性》:"消饱胀,涂疮毒。"
⑾《南京民间药草》:"治腹痛、胃气痛。"
⑿《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腹痛,水泻,鱼鳅症。"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调敷或磨汁涂。
注意
虚寒患者慎服。
①《唐本草》:"不可多服,吐利不止。"
②《本经逢原》:"肺寒咳嗽,寒痰作喘,胃虚畏食人勿服,以其辛香走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