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2014年,我国人口统计65岁及以上为10.1%,理论上宣布中国进入人口老年化阶段[2]。而又按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2]。 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意味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步更趋严重[3]。在生育水平降低及人的寿命变长的情况下,居家这种养老模式将是难以撼动的主要形式。本文旨在给养老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企业及个人提供思路和解决方案。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老龄化人口。
1.2研究方法
文献法 查阅专业学术期刊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并进行分析,获得相关解决方案。
问卷法 腾讯问卷
2 结果和分析
2.1 人口老龄化和长寿化
2.1.1 老龄化
图1 我国人口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1%,正式进入人口老龄化,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18.7%,比2010年上升5.44%,老龄人口占比显著提升[4],老龄化程度在加深。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25年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达到21%。203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5%;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204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口比例将达到3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数量将达到4.34亿,比例达到31%,65岁及以上老人口比例将达到25%[5]。
2.1.2长寿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2017年出生的孩子,将来的平均寿命可达到106岁,也意味有40多年的老年生活。
2.2 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根源
人口结构的变化,跟国家大政方针[4]、产业结构、经济形态、意识文化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人口老龄化现象是发达国家所特有的,但此种情况自20世纪70年代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范围所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以总人口中年轻人口相对降低并伴随老年人口的相应提高为特征。当代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当今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趋势[5],人口老龄化现象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
2.3 人口老龄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1)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减少,劳动力短缺,平均生产力下降,人口老年化比例越来越高也意味着社会年轻化比例越来越低,年轻劳动力也就越来越少。
本世纪前20年比上世纪最后20年出生人口减少20%。国家发改委研究室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0—15岁人口为25615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8.1%;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7556万人,占62.0%;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004万人,占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20978万人,占14.9%。与2021年相比,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66万人,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1268万人,比重上升0.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922万人,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2022年,我国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比2021年减少400多万人,其中21—35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减少近500万人,生育水平继续下降。
(2)社会负担加重,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变化
图5为深圳2020年的产业结构情况,而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医疗、经济、文化等及相应结构方面给社会带来了空前的压力[6]。工人日报2022年09月30日载,统计局报告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基础地位不断稳固,第二产业创新驱动深入推进,第三产业重点领域蓬勃发展,转型升级成效显著,有力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9.1∶45.4∶45.5调整为2021年的7.3∶39.4∶53.3。
需求结构方面,我国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不断优化,三大需求结构由2012年的51.1∶46.2∶2.7调整为2021年的54.5∶43∶2.6。
(3)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的需求突出,养老设施、养老服务的压来越来越重
民政部统计显示,截止 2021 年 9 月,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 32.9 万个,养老床位合计 821 万张,比上年增长 5.9%,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 30.5 张。其中,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养老机构 3.8 万个,比上年增长 11.3%, 床位 488.2 万张;由于我国突出了社区养老的地位,社区照料机构和设施的数量也不断增加。社区养老照料机构和设施 29.1 万个,在强化了互助型养老设施的功能以后,其需求也增长较快,社区互助型养老设施 10.1 万个,共有床位 332.8 万张。同时,为了应对非常规的应急需要,社区留宿和日间照料的床位也较上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依照上述人口数量与养老的床位统计,在“十三五末”,老年人口增长的数量超越了养老床位的增长,我国商业养老的床位缺口将增加到 1000 万。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养老机构及其床位的数量自然无法满足我国当前老年人的需要,供需矛盾必将进一步突显[7]。居家养老成为解决养老的期望。
(4)家庭压力加重,家庭养老功能和能力减弱,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和谐发展长期影响
我国现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 13 条规定,老年人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并规定了家庭成员照料义务。第 14 条规定,子女具有赡养义务,但从图可以看出,现代社会的养老一定是多元化才能解决。 而现行商业养老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日常照料的内容及其义务、收费,以及条款规范存在较多缺漏,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7]。
根据联合国预测,在 2050 年中国的人口将会下降至 11 亿左右。受生育观念以及经济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数据还在不断增加,此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乡村抑或是城镇,能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子女较少,这使得家庭养老的不足之处极为明显,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当前的养老困境[7]。
(5)养老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压力大,养老基本保险总支出大幅度增加,社会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快速老龄化不相适应的程度加重
社会化福利事业及老年产业的发展与人口快速老龄化程度脱节或不相适应。我国基本民生的三大领域是教育、医疗、养老, 养老晚起步30年。政策文件中关于养老基本定调是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目前在地产和险资的带动下,我国康养项目分为远郊大社区项目、近郊项目、城市中心三种类型,以及全龄社区、退休活力社区、养老综合体、持续照料社区四种产品品类。2022年2月,中国政府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实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首次提出银发经济和要素支撑概念,这是未来5~10年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虽养老产业发展脉络非常清晰,但从各方面看来,特别是商业产业、老龄事业配套,极不相适应[7]。
就商业养老的服务质量而言存在诸多问题,养老服务企业的管理者并非专业人员,跨行业管理先天缺乏养老服务的专门技术与知识,很难有深入的专业化的管理水平;养老服务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缺漏,日常的诸多服务工作缺乏依据,不利于综合服务的开展;缺乏养老服务企业的建设标准,受营利的影响,资金投入不足,供老年人使用的设施极其简陋,文化娱乐场所较小,无法开展正常的活动;养老服务企业对老人的个性化服务存在重大缺陷,无法针对不同老人采取不同的服务,不仅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且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较少, 无法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养老服务企业投入较少,存在借东墙补西墙的情况,没有长期的计划与稳定投资,许多服务内容和项目因此受到限制。以及养老服务企业的从业人员待遇低又进一步制约了服务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缺乏较为完整的服务体系[7]。
2.2.3 人口老龄化折射出的社会矛盾现状:
(6)养老服务机构供需数量及服务矛盾突出。随着老年人口快速增长,对养老机构的需求加大,而社会养老机构数量较少、质量较差、增速较慢,形成很大的矛盾。
(7)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困难较多。现有养老机构大部分经营收入不多,营利微薄,规模小,设备简陋,投入少,服务水平不高,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8)农村养老滞后。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留守或“空巢”老人增多,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明显滞后。
(9)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进度不快,公办养老机构体制机制不活、效益较低。
(10)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促进养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不健全,扶持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优惠措施落实不到位。
3 对策
未来产业跨界从康养和养老跨到衣食住行;产业融合成为发展必然。传统酒店、传统地产、传统旅游业、小区、社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中医药事业等融合,以及借助现代的信息科技,打造未来以客户需求为目标的全封闭服务链闭环,将成为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从运营概念设计到运营实施方案,再到运营优化,形成完整的构建体系。养老基本定调是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老龄产业、老龄事业、 福利制度、慈善救济将融为一体。
(1)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多种养老服务模式。
(2)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比如按国家要求,2025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到2025年,养老服务床位总量达到900万张以上、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5%,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具备医疗卫生机构资质,并进行养老机构备案)医养结合机构6492个,较2017年底增加76.7%;机构床位总数175万张,较2017年底增加176.9%。全国医养签约近7.9万对,是2017年的6.6倍。截至2021年底,全国建成老年友善医疗机构的综合性医院529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5431个,设置老年人“绿色通道”的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超9000家[7]。
(3)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加大教育、医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和谐发展。
(4)支持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鼓励退休教师、医务人员、专业人员发挥余热为社会做贡献,全面清理阻碍老年人继续发挥作用的不合理规定。
(5)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按国家规划,布局区域老年医疗中心,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
(6)积极推进家庭长期照护模式。大力推进“居家养老”,以小区、社区、医疗机构为依托,充分利用小区及小区范围内的医疗资源。尝试“小区“养老模式及机制,满足老年人在熟悉环境中享受服务,缓解机构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个人认为这将是养老的主流解决方案。
(7)支持和资助老人互助养老,特别是农村老人恋家,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鼓励他们原地集中互助养老,食宿集中,相互照看,推进高科技辅助照护功能。
(8)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截至2021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0.3亿人。2012年以来,四次提高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2021年全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9元[7]。进一步鼓励商业保险为养老事业做出更大努力。
(9)调整产业结构,增大老年福利。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覆盖老年患者常见病主流用药,药价平均降幅超过50%。截至2021年底,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为53.4%[7]。但这些仅仅是一方面利好,产业结构更需要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全面布局。
(10)加大老年教育,支持发挥健康的个人爱好,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到2025年基层设立超过4万个老年教育学习点,每个县(市、区、旗)至少有1所老年大学,将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8]。
4 结论和建议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构成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社会的产物,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规划,高度重视和科学解决人口老龄化产生的社会矛盾。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结合文件和共识提出以下粗浅建议。
(1)研究制定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建立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储备制度,在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中,统一规划和布局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妥善解决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问题,加强制度引导。
(2)优化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投入、兴办多种形式的社会福利服务机构和设施。
(3)对公办养老机构改扩建,以缓解床位不足及超负荷运转的困境,并试行转变经营理念,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有效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对养老服务滞后的农村,整合改造现有的农村敬老院等养老服务资源,积极引进民办养老机构。
(5)规范养老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基础设施及服务质量,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6)推进“家庭”、“小区”养老模式。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依托,充分利用小区及小区范围内的医疗资源,建立小区养老机制,加大社区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在熟悉环境中享受服务,缓解机构养老的压力,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7)进一步将社会养老福利设施建设列入财政预算,逐年加大投入,切实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