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 背景音乐
节奏:二、一、二 平仄:不严格 押韵:仄韵部(上声)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无律诗严格的“平仄”。古诗押韵也可用平水韵的仄声,甚至仄声的邻韵。颔联、颈联无对仗要求。 |
原文 |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
直译 |
绝顶○一○茅茨(cí),直上○三○十里。 高高的山顶上有一座茅屋,从山下走上去足有三十里。 扣关○无○僮(tónɡ)仆,窥(kuī)室○惟○案几。 轻扣柴门竟无童仆回问声,窥看室内只有桌案和茶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主人不是驾着巾柴车外出,一定是到秋水碧潭去钓鱼。 差池○不○相见,黾(mǐn)勉○空○仰止。 错过了时机不能与他见面,空负了殷勤仰慕一片心意。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新雨中草色多么青翠葱绿,晚风将松涛声送进窗户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这清幽境地很合我的雅兴,足可以把身心和耳目荡涤。 虽无○宾主○意,颇(pō)得○清○净理。 我虽然还没有和主人交谈,却已经领悟到清净的道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 |
注解:[差池]:原为参差不齐,这里指此来彼往而错过。[黾勉]:殷勤。[契]:惬合。[之子]:这个人,这里指隐者。 |
韵译 |
绝顶○一○茅茨(cí),直上○三○十里。 西山顶上有一座小茅屋,寻访隐者直上三十里路。 扣关○无○僮(tónɡ)仆,窥(kuī)室○惟○案几。 轻扣宅门竟无开门童仆,窥看室内只有几案摆住。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主人不是驾着柴车外出,一定是垂钓在秋水之渚。 差池○不○相见,黾(mǐn)勉○空○仰止。 来得不巧不能与其见面,殷勤而来空留对他仰慕。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绿草刚刚受到新雨沐浴,松涛声声随风送进窗户。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来到这惬意幽静的绝景,我心耳荡涤无比的满足。 虽无○宾主○意,颇(pō)得○清○净理。 尽管没有宾主酬答之意,却能把清静的道理领悟。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兴尽才下山来乐在其中、何必要见到你这个隐者? |
评析 |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高趣的诗。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写专程到山中去访隐者,竟然不遇。如此,本应叫人失望,惆怅。然而,诗借写“不遇”,却把隐者性格和生活表现得清清楚楚,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比相遇更有收获,更为满足。 诗的前八句,写隐者独居高处,远离尘嚣,寻访者不辞山高,等到叩关无人,才略生怅惘。于是猜想隐者乘车出游,临水垂钓,表现隐者的生活恬适雅趣。后八句宕开一层,写周围的草色松声使寻访者陶然,因而寻访不遇亦无所谓,使其悟出隐者生活的情趣。因此,乘兴而来,尽兴而返,自得其乐,大有君子风度。 |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
诗是从所要寻访的这位隐者的栖身之所写起的。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读诗至此,读者似乎遇到了一位绝不亚于隐者的高士。诗人访隐居友人,期遇而未遇;读者由诗人的未遇中,却不期遇而遇──遇到了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似乎比相遇了更有收获,更为心满意足。 |
作者介绍 |
丘为(694-789?),苏州嘉兴人。事继母孝,常有灵芝生堂下。累官太子右庶子。致仕,给俸禄之半以终身。年八十馀,母尚无恙。及居忧,观察使韩滉以致仕官给禄,所以惠养老臣,不可在丧而异,惟罢春秋羊酒。卒年九十六。与刘长卿善,其赴上都也,长卿有诗送之,亦与王维为友。诗十三首。 |
朝代轴线 |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作者: 丘为694-789?)、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传统文化体系 |
汉字书写 |
1 |
1 |
哲学思想 |
1 |
道德体系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