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渡荆门送别(李白)
2019-9-22  热度:408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吟唱:

节奏:二、二、一

平仄:严格

押韵:平韵部(下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有严格的“平仄”。平声入韵。颔联、颈联有对仗要求。

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直译

渡远荆(jīnɡ)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注解:[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海楼]:海市蜃楼。[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渡远荆(jīnɡ)外,来从楚国游。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这首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确定,具体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开元十四年)。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朝代轴线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作者:李白701年-762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参考文献:[1]朱戊扬. 行书·李白《渡荆门送别》[J]. 湖湘论坛,2016,29(03):153. [2]刘思宁. 动静相生,各表真情——浅析《渡荆门送别》与《旅夜书怀》风格特色[J]. 文教资料,2014(36):12-13. [3]陈烈燕.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2(10):43-45+2. [4]李毛毛. 同中不同,天上人间——李白《渡荆门送别》与杜甫《旅夜书怀》的意象比较[J]. 文学界(理论版),2010(11):30-31. [5]张德云. 以读带赏:析《渡荆门送别》的艺术魅力[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9(18):66-67. 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由匿名网友上传,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上一篇: 赠孟浩然(李白)
 下一篇: 送友人(李白)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