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唱: 节奏:二、二、一、二 平仄:严格 押韵:平韵部(下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有严格的“平仄”。颔联、颈联有对仗要求。 |
原文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直译 |
闺(ɡuī)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nínɡ)妆(zhuānɡ)○上○翠楼。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陌(mò)头○杨○柳色,悔教○夫婿(xù)○觅(mì)○封侯。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
注解:[凝妆]:盛妆。[悔教]:悔使。 |
韵译 |
闺(ɡuī)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nínɡ)妆(zhuānɡ)○上○翠楼。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mò)头○杨○柳色,悔教○夫婿(xù)○觅(mì)○封侯。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
评析 |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
作者介绍 |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
朝代轴线 |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作者:王昌龄 698— 756)、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