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唱: 节奏:二、二、一、二 平仄:严格 押韵:平韵部(下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有严格的“平仄”。颔联、颈联有对仗要求。 |
原文 |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直译 |
青山○隐隐○水○迢(tiáo)迢,秋尽○江南○草○未凋(diāo)。
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
注解:[迢迢]:形容遥远。[玉人]:指韩绰,含赞美之意。 |
韵译 |
青山○隐隐○水○迢(tiáo)迢,秋尽○江南○草○未凋(diāo)。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xiāo)。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
评析 |
这是一首调笑诗。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意思是说你处在东南形胜的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玉人吹箫取乐呢?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公元835年)秋或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秋。 |
作者介绍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朝代轴线 |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作者:杜牧公元803-约852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