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唱: 节奏:二、二、二、一 平仄:严格 押韵:平韵部(下平) 特点:句中,对句,邻句有严格的“平仄”。颔联、颈联有对仗要求。 |
原文 |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
直译 |
冰簟(diàn)○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秋夜床席冰冷梦也难以做成,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雁声○远过○潇(xiāo)湘(xiān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雁声凄厉远远地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
注解:[冰簟]:喻竹席之凉。[潇湘]:水名,在今湖南省内。 |
韵译 |
冰簟(diàn)○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银床竹席多凉爽,我却偏偏不能入梦;长空澄碧如水,夜里云絮轻轻地飘荡。 雁声○远过○潇(xiāo)湘(xiānɡ)○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远处传来几声雁叫,雁群飞过潇湘去;十二楼中夜已深,唯有明月洒着寒光。 |
评析 |
诗是写女子别离的悲怨,蘅塘退士批注:“通首布景,只梦不成三字露怨意。” 诗所写的是梦不成之后之所感、所见、所闻的情景。全诗象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冰簟、银床、碧空、明月、轻云,南雁、潇湘,以至于月光笼罩下的玉楼,组成了一组离人幽怨的秋夜图,渲染了一种和主人公离怨情绪统一和谐的情调和氛围。诗中虽无“怨”字,然而怨意自生。 |
创作背景(什么样心景写什么样的诗) |
此诗描绘的是抒情主人公寂寞难眠而鼓瑟听瑟的各种感受,以表达别离之怨。全诗像是几种衔接紧密的写景镜头,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 |
作者介绍 |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lián)集》。 |
朝代轴线 |
三皇五帝、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作者:温庭筠约812—866)、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