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常熟,是镶嵌在吴文化发祥地太湖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这里山清水秀、物阜民富、人杰地灵、经济繁荣。商末,周古公亶之子泰伯、仲雍(又曰虞仲)让国南来,建立“勾吴小国”,带来了中原先进文化与农耕技术。虞仲卒后葬常熟乌目山麓,山因此而名虞山。周敬王35年,常熟青年言偃负笈北上求学孔子门下,以文学著称于世,列孔门“十哲”第九人。晚年南归,传播儒学文化。其“道启东南、文开吴会”的业绩,为后人所敬重,有“南方夫子”之誉。繁荣经济与深厚文化积淀交相辉映,孕育了常熟众多文化艺术的精彩纷呈。明代以降,已形成了诗、画、琴、印四个虞山派名闻遐迩。
在篆刻领域,据常熟篆刻、版本学家庞士龙著《常熟印人录》记载,最早的印人是元代的缪贞(字仲素)。他好古博识、精于篆、隶,著有《六书明辨》。并据龚本《县志》载:“至其摹印,得乎赵文敏公(赵子昂之肉筋篆印即圆朱文印),则又以正为变,又变为正,极乎精微,夺乎天造”。明印人有戈汕、陈仪、陈佑、陆瑞徵等,戈汕有“苍林”(白文)和“鸣凤朝阳”两印见存。在钱谦益(字牧斋)所著《未学集》卷上,有陆瑞徵(兆登)以“阮步兵轻薄好弦歌”手篆石章赠予的记载。日前所见常熟印人之作当以严文靖公(严纳)之孙严栻为南明重臣、抗清名将瞿式耜刻“丙辰进士”一印为最著。印边款,曰:“万历丙辰余在京邸,适稼轩先生高捷南宫,作此以贺,清和月上浣”。系严栻为瞿式耜高中进士而作(现藏于常熟博物馆)。
论及常熟印史,又当于印人陈鸿始述。陈鸿(字煌图),崇祯十五年副榜,官南京翰林院待诏,入清后隐逸山林,终老不仕。工诗文,极善治印,其所著《印可》,分经、史、子、集四卷,用朱砂手写《周易》、《尚书》、《春秋》、《礼记》等经典名篇以及从屈原直至赵孟頫等名人名句篆印,共计整一千方。开卷所见篆法、章法或豪宕纵横,或神闲气静,既有规矩严谨的秦汉古意,更具潇洒飘逸的文何之风,此印稿曾由皖派印人程邃收藏。康熙五年,《印人传》著者周亮工观后欣然作序。清代晚期,此稿归常熟旧山楼,并钤有赵宗建“非昔居士铭心之品”朱文印。《印可》之后附《有明印史》一卷,陈鸿手摹明天子王公大臣等玺印数十方及明初刘基至明末董其昌等名人私印三百多方,并以墨书附释文、注录及小传,真可谓洋洋大观。
清初,是常熟印学发展全盛时期,当时印界人才济济,蔚为大观,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面目的印派—虞山派,并为当时人们所公认,在清乾隆年间维扬郭伟绩的《松筠桐荫馆印谱》中,就已明确使用虞山派一词了。在虞山派形成之前,印坛上涌现了不少风格不同的流派,主要有以文彭为代表的吴门派和以何震为代表的徽派。虞山派主要师承吴门派,但又吸取徽派之长,形成了苍老古朴而又不失清新秀丽,沉稳凝重而又不失气象万千的艺术风格,从而与海内诸派争雄。沈和、林皋、王瑾为虞山派的创始人。尤以林皋(字鹤田)成就最为杰出。他原系福建莆田人,因随父宦游寓居常熟。他是清代印坛上重要篆刻家。其篆艺名播四海,影响深远,历经康、雍、乾、嘉四朝而不衰。在道咸年间,丹徒著名的篆刻家包桂生因学林皋极神肖之能,成《问经堂印谱》而一举成名,当时文渊阁大学士王琰赞其“精于篆学者毕竟以林子为当代独步”。当代书法大家沙孟海先生曾评价林皋治印“自具信心,不肯随波逐流”,“常刻细朱文,比文彭更高明”。自辑《宝砚斋印谱》,清初六大画家之一王时敏撰序其谱,称“虞山林子鹤田能浸灌古学,默会冥通,直与化工争巧。观其近作,真得前人之精神,无一字不合法,无一笔不灵动,其中渊然穆然。真如商彝周鼎,询为旷代之珍……”是谱多有时人题跋,对其篆刻艺术可谓推崇备至。
虞山印派发展到乾隆年间,吸收浙派之长,尚古朴之气,力矫妩媚之失。这时期代表作家有严源、毛琛、翁苞封等。严源,明严讷裔孙,酷爱金石文字,承名师徐浩庵指点,师法秦汉印章,篆艺一时无双,为虞山派的创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翁苞封,其篆刻以皖派邓石如为基础,兼取宋元法则,推陈出新,自辟蹊径,成一家面目,以自己及学生的努力,为清中期虞山派重视古文字研究风气打下基础。学生中成绩最著者为杨沂孙,官至安徽凤阳知府,工书法,名闻海内,尤嗜篆刻。他的篆刻把文字学与书法两者结合在一起,故成绩非同一般。在他提倡下,虞山印人讲究文字学蔚然成风。与入室弟子殷用霖合著《可园印印》,此由杨篆文,殷镌刻。殷用霖,年轻时曾在浙江做过地方官,罢官归里后向杨沂孙学书法篆刻之艺,尽得其法,篆隶铁笔,一时称美,他总结了古人切玉、切刀两法得失,创造了一种全新技法,其技法之纯熟,功力之深透,令人叹为观止。
晚清,中国印坛上出现了一位大师——吴昌硕。由于吴昌硕与虞山印坛不少人为友,故虞山派深受其影响。这一时期虞山派最有成就者为赵石及其学生邓散木。赵石(1874—1933),号古泥,江南著名书法篆刻家,“新虞山印派”创始人和代表人物。自幼天资聪颖,先师从吴昌硕第一弟子同乡李锺学刻印,后由李锺把赵介绍给邑内著名书画收藏家沈石友处长见识,开眼界。由于吴昌硕与沈石友有金兰之交,吴每次来常必往沈家,每当此时,沈石友总要出示藏砚,请吴品题,而镌刻则由赵石完成,吴昌硕每每在旁亲自指点,赵石由此篆艺大进。后由沈之推介,得从吴昌硕为师,赵石由此而深得吴氏心传。又学古而不泥古,从师承中蜕变出来,选择各家印谱,取其精华,汲取各种艺术养分,逐步以封泥印形成自己的路数,创出了独特的“赵派”印风。艺术上可谓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1920年秋,日本著名书法家桥本关习来常拜访赵石。1927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专程从南京来常拜访赵石,并请其刻印,赵石精心完成了于老交给的十余方印章。平生治印万钮以上,于印坛上别树一帜,被认为是吴昌硕后江南第一人。传世作品有《拜缶庐印存》四十卷及多家所辑的《赵古泥印存》数种,另有《泥道人诗草》二卷。从赵石学印者有邓散木、汪大铁、濮康安、庞士龙、赵林等,得其精髓并最有成就者为邓散木,邓为当代印台上有数大家,与齐白石齐名,有“北齐南邓”之称。故使赵石及虞山派蜚声海内外,流传至今。日本篆刻家师村妙石编著的《篆刻字典》将赵古泥辑录入册,流风遗韵影响深远。
此外,篆刻高手庞裁,初学文三桥,后学林鹤田,刻有《诗品印草》、《仿古印草》、《游戏印草》等18册,惜于沦陷时散失殆尽。建国后,其子庞士龙承其业,收拾残印,辑成《兰石轩印草劫余集》两册,还编著有《常熟印人录》、《自用印谱》等。赵石之女赵林,寓居上海,以书法、篆刻名闻沪上。
1956年,常熟政协成立金石研究组,庞士龙任组长,这是本地区有史以来第一个篆刻社团组织。当年即创作了《虞山十八景印谱》和《毛主席沁园春词印谱》,并于1959年汇订成《笔歌墨舞》,向国庆十周年献礼。1961年,县文化馆举办第一届书画篆刻展,“虞山十八景”篆刻参加展出获得好评。“文革”中,篆刻艺术横遭摧残,许多具有艺术价值的名人印谱散失大半。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初,邑人言公达等在市总工会工人文化宫发起成立常熟市书法篆刻者工作协会,并于1989年9月同常熟市文化局合作编印出版《常熟名胜书法篆刻选》,入编篆刻68方,参加篆刻作者有言公达、蔡绍心、归之春等10多人。这是解放后篆刻作品编印出版的第一次结集。1986年8月,虞山镇老年文化研究会成立了金石研究组等组织。1987年,在庞士龙前辈支持下 吸收中青年篆刻爱好者组织“虞山印社”,至今已有四届。首任社长蔡绍心,第二、三任社长归之春,现社长吴伟,成员五十多名。
虞山印派,雏形于元明,开创于清初,变革于清中,发展于清晚,迄今300余年,在常熟与“诗、画、琴”并称“虞山派”四大艺术样式。虞山印派,已深深融入常熟山水之灵秀,成为中国印学界之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