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黟山派篆刻简介
2019-9-29  热度:720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清朝晚期,黄士陵以其深厚的金石学修养,摒弃几百年来印家以切刀法摹仿烂铜印,追求古拙残破美的传统习惯,自立新意,自成风格,从篆刻艺术界脱颖而出,创立了“黟山派”,影响了后来的易大厂、乔大壮、王福庵、李尹桑,乃至齐白石等一大批书画印名家,使徽派篆刻走向了第三个高潮期。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一作穆甫),号倦叟,别号黟山人。黟县五都黄村人。黄士陵幼年承继家学,读书、写字、制印、绘画并举,年未20就已经在乡里成为知名人士。同治年间,其父母相继去世,又恰逢太平战乱,黄士陵迫于生计,离乡背井前往江西南昌,先为一家书店誊写书签,后又在一家照相馆当店员。不久,他的书法受到江西学政汪鸣銮的赏识,为之传誉,因而得以结交当时不少社会名流。此后,他认识了盛昱、王懿荣、吴大澂等著名学者,并跟随他们外出游历,不仅得到名家指点,而且观览了许多各地所藏的金石彝器和著录以及书画珍品,由此眼界大开学识大进。

  光绪十四年(1888年),吴大澂出任广东巡抚,特延请黄士陵南下广州入其幕府,朝夕与共,相互探讨金石之艺。吴大澂辑《十六金符斋印谱》,撰集模拓,一半出自黄士陵手;黄士陵还应张之洞邀请,在广雅书局担任校对。后又受邀前往武昌,为两广总督端方辑刻图书。端方的《匋斋吉金录》、《匋斋藏石记》,都倾注了黄士陵不少心血。

  黄士陵志趣高雅,不慕荣利,他婉言谢绝各方名利后,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离开广州,回到家乡黟县,在五都黄村修筑“旧德邻屋”安居,至此与艺坛很少交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黄士陵在家乡“旧德邻屋”逝世,终年60岁。

  黄士陵一生治印万余方、书画千余幅,是晚清与吴昌硕同时代的书、画、篆刻大师。其中尤以篆刻成就最高,以薄刃冲刀重现秦汉玺印面目,独具峻峭古丽风采,被列为晚清印坛四大家之一。

  黄士陵篆刻艺术特色鲜明,他的刻印的特点是:平正中见流动,挺劲中寓秀雅,既无板滞之嫌,也无妄怪之失。章法配字讲究疏密、穿插,彷佛有意,又若无意,密字清疏,意趣横溢。在刀法上,执刀极竖,无异笔正,每作一画,既轻行取势,一气呵成,乾脆利落,又运刀猛辣刚健、洗练沉厚,气韵和线的美感都非常强烈。

  黄士陵在晚清社会动荡时期,刻意研求,吐故纳新,突破笼罩艺坛的皖、浙两大流派,创立了独具一格的“黟山派”。其篆刻艺术成就:不为明清流派所束缚,虽遍学各家,但入而能出,以自己丰富的金石学的学识,与印艺完美的结合起来,将几百年来以烂铜印作为拟汉的唯一标准给予变革,他用光洁妍美的风姿,把汉印原来的面目重现于刀下,展现出中国篆刻艺术的一块崭新天地。

  除印艺外,黄士陵的书法和绘画方面成就也很高,他篆书师承邓石如转入钟鼎,隶书从汉碑入手,总前人之长,吸其精髓,自成一家。其所书大篆和魏楷,运笔犀利,犹如刀刻;所绘重彩花卉和彝器,参用了部分西画技法,风格特异,自成一家,在当时就为世人所珍爱。

  黄士陵创立的“黟山派”,在浙、皖派外另辟蹊径,对篆刻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影响了众多名家,如李尹桑(1880--1945)、易大厂(1874--1941)、邓尔雅(1884--1954)、简经伦(1888--1950),乔大壮(1893--1948),还有蔡寒琼、邓尔疋、乔曾劬、寿石工、吴仲垌、金禹民等,他们都可视为“黟山派”的传承者,只是由于黄士陵的篆刻活动主要在南方,因此他们也多为岭南人氏。

  作为家学,传其印艺的有其长子黄少牧、黄少牧的外甥叶以宽、叶以宽的侄子叶小龙,小龙乃黄士陵的重外孙,如此算来,“黟山派”已传承第四代了。



参考文献:
 上一篇: 虞山派篆刻简介
 下一篇: 扬州派篆刻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