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梅花大鼓
2019-10-1  热度:689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传统曲目

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保留下来的共有三十三段,大都为清末梅花大鼓艺人王文瑞提供,经单弦艺人德寿山修改后交给金万昌演唱流传下来的。其中取材于《红楼梦》的有《黛玉思亲》、《黛玉葬花》、《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劝黛玉》、《黛玉归天》、《晴雯补裘》、《探晴雯》、《别紫鹃》等。其他题材的曲目,有《鸿雁捎书》、《摔镜架》、《昭君出塞》、《怯绣》、《韩湘子上寿》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编的曲目有《拷红》、《龙女听琴》、《秋江》、《玉玲珑》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演唱梅花大鼓的演员有曹宝禄、赵玉明、龙洁萍、新岚云、刘淑慧等。

基本情况

梅花大鼓,脱胎于清代中叶产生于北京的清口大鼓,流行于京津地区。解放前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调。艺人演唱则多见于拆唱节目中,专演此曲种者很少。最早有钟万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宝禄、王子玉等。自金万昌出,经其加工创新,这一曲种才焕发了新的青春。从此,它也就分成了北板、南板两个流派;前者守旧,唱腔简单,上下句无何异样儿的区别,平淡无奇,王宪臣、刘荩臣等善唱之;后者则为金万昌所创演的梅花调,唱腔娓娓动听,且有许多出色的创新,深为听众所欣赏,逐渐成为此曲种之正宗。梅花大鼓唱词为七字句和十字句,有慢板、二六板、上板三个基本板式与以这三个板式的名称命名的三个基本唱腔。

历史源流

清朝道光年间,北城旗人子弟八角鼓票友有位叫"玉瑞"的,他的伯父是世袭的左领。在八角鼓票房内唱这种曲调渐渐得了到大家的认同,于是就管这种曲调叫"清口大鼓"。因他家住在北城鼓楼附近,可能这也是后来称"北板梅花"一词的来源,玉瑞的雅号叫"梅花馆主",亦称"北板梅花调"。后来渐渐传入前门外南城一带,有位子弟八角鼓票友文玉森,他的头是秃顶外号叫"文秃子"。文玉森的清口大鼓唱得很好听,又增加到由五种乐器伴奏,演唱的段子是《黛玉思亲》、《百鸟朝凤》等几段节目,虽然曲目较少,但在八角鼓演出中这种形式已经很重要了,也标志着北板梅花大鼓已完全形成。

清朝末年"北板梅花调"传到了金万昌和王文瑞等几位先生时,他们在演唱过程中把曲调和板式加以丰富,尤其在伴奏音乐和唱腔音乐方面,经韩永先、苏启元加以推进研究,形成了上三翻、下三翻、鼓套子、过板大过门等,这一阶段随演出随发展,而后又经过了韩永禄、霍连仲、韩德寿(韩德福的长兄,是梅花大鼓过门[马号]的创始者。)等人发展,就形成了就如的梅花大鼓。为了区别原有的"北板梅花调",也就对立的定名为"南板梅花调",这时"梅花大鼓"的名称自然也就已成定局了。

几十年来随着时代变化,名家们对梅花大鼓的艺术形式上都各有发挥,形成风格流派异彩分呈的局面,曲调和音乐的发展大多都是一些名弦师的改进而成的,并不是因一个人的努力才能形成流派的。正如王文瑞老先生亲口对我讲的:"当年我把梅花调十几段都整好给万昌了,他是名角,唱红了比我强得多。名利不算啥,只要玩意儿响,比啥都强。众人拾柴火焰高!"所以说王老先生也是金派(金万昌)梅花大鼓的创始人之一。梅花大鼓传到二、三十年代已达高峰,南板梅花调比北板梅花调曲调丰富,过板音乐也花哨热闹。鼓套子、过板音乐的大过门也多,使得南板梅花调比北板梅花调好听得多,后来这种演唱形式愈演愈烈几乎没有更多的人唱"北板梅花调"了,因此北板梅花调也就渐渐失传了。我至今只在十八岁那年听过一次,那是一九五七年在前门小剧场,北京市第一届曲艺汇演中一位叫孙茂芝的盲艺人演唱的《安安送米》。


参考文献:
[1]杨楠. 清代鼓曲艺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杨奕坤. 梅花大鼓中的扬琴伴奏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6.
[3]黑杨. 试析梅花大鼓的琵琶伴奏艺术[D].中央音乐学院,2011.
[4]张静. 梅花大鼓论略[D].天津音乐学院,2007.
[5]钱国桢. 梅花大鼓音乐[J]. 音乐学习与研究,1988(02):35-43.
[6]李海川. 京津两地主要曲种(之十) 梅花大鼓[J]. 曲艺,2009(10):61.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西河大鼓
 下一篇: 单弦子弟书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