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乐亭大鼓
2019-10-1  热度:620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清代初期,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爱唱"清平歌",乡间也流行散曲类小调。后来以三弦配奏"清平歌",遂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不相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 之后,在伴奏上增添了鼓、板;在演唱形式上,改"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约在清嘉庆五年,乐亭腔进而形成"乐亭大鼓"。

道光三十年,大鼓艺人温荣将木板改为两片铁制简板,称"梨花板"(犁铧板之谐音),因起初梨花板是截取农具犁铧之尖磨制而成,形如半月,夹于指缝间,敲起来叮叮铃铃,或哑、或放、或单、或双,加花变奏,意境轻快。艺人皆效而用之,故流行开来。温荣遂得"温铁板".之称。

后学弟子纷纷拜其为师,温荣遂将原来流派繁杂之众多艺人一统门下。并建宗谱称."清门",其艺人称"清音弟子",分十代:即玉、月、德、来、学、文、智、华飞开,从而乐亭只有清门一家。一次,乐亭县皇粮庄头崔佑文去京进奉,带温荣与皇上献艺,大被赏识,封予"顶子",并钦定为"乐亭大鼓"。唱腔和曲调吸取于皮影、京剧、和其他曲种中之优美唱腔,形成固定腔调--"九腔十八调"。

于说唱节奏上创出:慢、慢流水、紧流水、快、散、红、黑飞内、起飞落、收、留、转、数等十四种板式和三字句、五字句飞六字句、七字句飞八字句、十字句乃至几十字之变格句式。清嘉庆年间,乐亭大鼓始流传于滦县飞昌黎,进而迁安、水平(卢龙)、榆关一带。随着乐亭人去东北经营者日益增多,乐亭大鼓也展向东北。

光绪四年,奉天小东门外之"老君堂江湖行祖师碑"上已有乐亭大鼓艺人杨长久之名;温荣弟子陈丰盛首闯东北,光绪十七年病逝于黑龙江省双城县。

民国六年,艺人胡少兰于唐山开辟鼓乐大鼓演出场地,进而扩向汉沽,后来又挤入津、京。民国中期,乐亭大鼓形成两大派:东路派,以韩香圃为代表。其唱腔善用丹田气唱空腔,嗓音圆润,旋律婉转、柔美细腻,注重节奏鲜明、吐字纯正;唱调要求严谨规格,绝不因词害曲,因词折曲。西路派,以靳文然为代表。其唱腔嗓音粗犷,善于控制声音,重喷口、气口,巧用鼻音;以字润腔,力求字正腔圆,流利自然。重表演声情并茂。乐亭大鼓书目甚为丰富,约176部。

其中长书《杨家将》、《隋唐演义》、《呼家将》、《岳飞传》、《包公案》、《三侠剑》等31部;中篇书2《回杯记》、《瓦岗寨》、《呼延庆打擂》、《朋》、《上坟》等17部,段子:《芦花荡》、《双锁山》、《白蛇传队《玉堂春》、《西厢记》、《蝴蝶梦》飞《王二姐思夫》、《六月雪》、《小姑贤》等107个;书帽有《耗子摔跤》飞《老财迷》、《绕口令》、《现世现报》等12个。

乐亭大鼓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主要传统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乐亭大鼓的产生,是在继承古代多种传统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据记载,乐亭大鼓的成熟应在明代中晚期,是吸取乐亭民颜、民谣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相传乐亭一带的人都有能歌善舞的习俗,逢年过节,都举办群众性歌舞活动和说唱活动。同时乐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性,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因此,外地听了乐亭口音,都觉得象唱歌。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加上鼓板,进行提练升华,即能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乐亭大鼓即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乐亭大鼓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来历。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状元之后,使崔家更加财粗势大,可直通五府六部,结交于皇亲国戚。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这就是乐亭大鼓名称的来历。


参考文献:
[1]王凤仪. 乐亭大鼓中的三弦演奏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4.
[2]胡金旭. 乐亭大鼓文化审美研究[D].辽宁大学,2012.
[3]张迎芬. 乐亭大鼓的民俗性探究[D].河北大学,2009.
[4]方欣. 乐亭大鼓鼓词的艺术特征及审美文化内涵[D].内蒙古大学,2018.
[5]江玉亭. 乐亭大鼓腔体结构之我见[J]. 中国音乐学,2018(02):31-45.
[6]何宗禹. 乐亭大鼓的渊源及艺术特征[J]. 曲艺,2007(04):28-31.
[7]何建春. 靳派乐亭大鼓演唱艺术漫谈[J]. 曲艺,2009(09):31-33.
[8]刘新艺. 乐亭大鼓的器乐伴奏分析[J]. 乐器,2018(09):44-47.
[9]杨婧芝. 浅析乐亭大鼓的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03):52-56.
[10]崔琳. 论乐亭大鼓鼓词的文学性[J]. 戏剧文学,2011(09):78-81.
[11]姚芳. 乐亭大鼓[J]. 寻根,2012(02):106-110.
[12]刘书宇,张习武. 乐亭大鼓艺术渊源及形式分析[J]. 大众文艺,2013(13):51-52.
[13]孔令宇. 浅析乐亭大鼓的形成与音乐艺术特征[J]. 黄河之声,2019(12):25.
[14]周景春. 乐亭大鼓唱腔结构分析[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83(03):32-37.
[15]徐丽君. 浅析乐亭大鼓音乐唱腔运用[J]. 大舞台,2015(12):155-156.
[16]李悦. 乐亭大鼓 古韵乡音[J]. 中国民族,2008(01):58-59.
[17]赵丽丽. 乐亭大鼓的节律美[J]. 大舞台,2007(02):80.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二人转
 下一篇: 山东快书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