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二人转
2019-10-1  热度:605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二人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走场类曲艺、地方戏,是广泛流传于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的戏曲形式,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风柳、春歌、半班戏、双条边曲等。二人转融合了东北秧歌、民间说唱莲花落、戏曲、东北民歌、笑话、杂耍等曲艺形式,大约有300年的历史。



参考文献:
[1]张驰. 二人转是自然流淌的民间艺术[N]. 中国艺术报,2016-08-08(006).
[2]李鑫宇. 当代二人转审美特征与流变[D].吉林大学,2013.
[3]张冲. 二人转《大西厢》研究[D].安徽大学,2013.
[4]高苗苗. 二人转唱腔形态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6.
[5]孙红侠. 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6]牛丽丽. 东北二人转的音乐本体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7]王慧玲. 赵本山二人转小品的传媒化革新[D].陕西师范大学,2014.
[8]郑惠方. 东北二人转的文化人类学解读[D].西北师范大学,2013.
[9]闫晶明. 东北方言与东北二人转音乐[D].吉林艺术学院,2017.
[10]李雨桐. 传统二人转与新型二人转的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11]马子新. 东北二人转研究[D].兰州大学,2008.
[12]李宏岩. 东北二人转研究综述[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03):134-137.
[13]金士友. 满族萨满音乐与东北二人转的渊源关系[J]. 中国音乐,2010(02):7-12.
[14]孙红侠,刘文峰. 二人转的起源[J]. 戏曲艺术,2006(01):39-43.
[15]赵凤山. 论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歌舞[J]. 满族研究,2003(04):65-72.
[16]陈钧. 二人转音乐与莲花落[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03):37-42.
[17]钱芳. 二人转与二人台演唱方法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8]刘思言. 探析东北民俗文化对二人转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
[19]任佳颖. 二人转艺术的审美特征[D].沈阳师范大学,2012.
[20]赖子薇. 论二人转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D].吉林艺术学院,2015.
[21]吴文科. 二人转与当代中国的审美文化[J]. 北京观察,2005(04):54-59.
[22]卢雨思. 二人转音乐特征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9.
[23]王静. 浅论二人转人物性格[D].吉林艺术学院,2013.
[24]刘长明. 从二人转曲牌看东北的地域文化[J]. 戏剧文学,2019(12):134-138.
[25]赫亚红,李秀云. 东北二人转的狂欢化叙事[J]. 戏剧文学,2018(08):152-156.
[26]吕佳,吴晓明. 论东北二人转艺术的独特性[J]. 戏剧文学,2018(10):148-151.
[27]陈鹤. 二人转说口幽默效果的语言学阐释[D].吉林大学,2007.
[28]李玉珍,商树利. 二人转音乐中的俗文化特征[J]. 文化学刊,2008(03):149-155.
[29]刘琳琪. 东北二人转语言的顺应性选择[J]. 戏剧文学,2015(08):153-157.
[30]王雯葶. 二人转传统文本语言研究[D].南宁师范大学,2019.
[31]苏景春. 二人转起源与流传的来龙去脉[J]. 戏剧文学,2017(01):136-145.
[32]吕艳超. 二人转人物的音乐形象[D].吉林艺术学院,2016.
[33]杜芸芸. 文化视角下的东北二人转唱法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数来宝
 下一篇: 乐亭大鼓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