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凤阳花鼓
2019-10-2  热度:617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凤阳花鼓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今凤阳县东部)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传统民间表演艺术,但以曲艺形态的说唱表演最为重要和著名,一般认为形成于明代。

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谋生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

历史源流

明代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府。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府,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又因明清两代,由于凤阳府(今皖北地区)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每年秋后都有成群结队的妇女外出卖唱求生。同时也有身背花鼓流落各地卖唱的职业艺人。明末流传范围继续扩大,表演盛况空前。清末,凤阳花鼓流传更广,有的甚至漂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活动。

清代

乾隆年间,有人将二人演唱的凤阳花鼓改编为凤阳花鼓歌舞,在宫廷中为皇帝演出。乾隆年间编纂的《霓裳续谱》一书中就收录了《花鼓献瑞》、《鼓乐呈祥》等歌舞节目。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凤阳花鼓在唱片中广为流传。上海的"百代"、"得胜"、"大中华"等唱片公司制作了大批凤阳花鼓唱片。在解放后摄制的《大路》、《拉郎配》、《巨澜》、《鼓乡春晓》等影片中,均出现过凤阳花鼓的表演场面。



参考文献:
[1]徐星月. 凤阳花鼓音乐体裁特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
[2]黄刚. 凤阳民歌的演绎与传承研究[D].安徽大学,2018.
[3]董锐,徐礼娟,张如清. 凤阳花鼓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综述[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37(06):74-78.
[4]王蓓蓓. 凤阳花鼓的音乐形态特征[J]. 滁州学院学报,2018,20(01):18-20+34.
[5]高静. 凤阳花鼓发展特征之历史追问[J]. 铜陵学院学报,2011,10(03):89-91.
[6]高静. 凤阳花鼓舞蹈动作形态分析[J]. 滁州学院学报,2011,13(03):50-53.
[7]苏兆龙. 凤阳花鼓的文化内涵[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3(03):83-85.
[8]苏兆龙. 凤阳花鼓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论[J].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1,25(03):121-124. [9]孙祥宽,孙文海. 漫话凤阳花鼓[J]. 紫禁城,2008(12):174-179.
[10]周熙婷. 凤阳花鼓音乐与明清俗曲关系考述[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32(07):79-86.
[11]陈辉. 凤阳花鼓在台州的传播与衍变[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11(01):39-43.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地水南音
 下一篇: 二人转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