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京剧简介
2019-10-2  热度:637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京剧,曾称平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

徽剧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民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长期为某个徽州商人所养所用的戏曲班社就被外人称为"徽班"。徽商广蓄家班,安徽沿江一带,包括古徽州的地方戏也开始兴盛。他们唱昆腔,由于语言的差异而不"谐吴音",不经意间唱出了一点"。尤以诞生在安徽安庆市怀宁县的石牌调最著名。徽州艺人带着乡音下扬州,得到了徽商们的亲情惠顾和重金扶持。他们或出没于码头街肆,或为徽商富贾所容留。技艺得到发展,乡音也渐占上风。

值得一提的是,歙县大盐商江春,是一位品味极高的戏曲鉴赏家,他酷爱戏曲,家中常常"曲剧三四部,同日分亭馆宴客,客至以数百计"。他把各种名角聚在一起,又让不同声腔同台互补,使异军突起的徽班具有了博采众长的开放格局。"乱弹"乱唱,红火异常。这时最叫彩的是来自安庆的戏曲艺人,清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就这样写道:安庆色艺最优,盖于本地乱弹,故本地乱弹间有聘之入班者。徽商在商界进一步站稳了脚跟,他们和戏曲艺术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而涌现出大批戏曲家"徽班",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扮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艺术成就及其丰富的剧目。不但有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属于二簧系统的剧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戏曲工作者和广大戏曲演员相互合作,共同进行整理修改,其中优秀的剧目作为民族文化艺术遗产列入中国新文化艺术林苑而被保留下来,继续在舞台上广泛流传。这类剧目据估计大约有200 余出,例如《宇宙锋》《玉堂春》《长坂坡》《群英会》《打渔杀家》《五人义》《挑滑车》《打金枝》《拾玉镯》《三击掌》《六月雪》《四进士》《搜孤救孤》《秦香莲》《打严嵩》《挡马》《金玉奴》《樊江关》《野猪林》《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其题材和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群戏、折子戏、本戏等。各种形式的剧目,统称为传统戏。


参考文献:
[1]李楠. 传统京剧音乐中的复调性[J]. 戏曲艺术,2010,31(02):94-97.
[2]张雁. 浅谈京剧音乐中乐器的应用[J]. 大众文艺,2010(13):34+120.
[3]晓莹. 歌舞伎和京剧——以道具为中心[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1):101-102.
[4]熊晨. 京剧脸谱元素与平面设计的融合[A]. 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审查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C].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审查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设计分会:,2008:3.
[5]郝宏歌,范哲明. 从现代京剧《沙家浜》到交响音乐《沙家浜》的音乐转化(下)——兼谈现代京剧音乐的交响化[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4,32(04):89-98.
[6]汪人元. 中国京剧音乐及其现代发展[J]. 艺术百家,2015,31(04):34-41+56.
[7]滑静. 论京剧音乐的形成和发展[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4):105-108.
[8]徐元勇. 论京剧音乐与日本歌舞伎音乐的艺术特征[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2(01):24-30.
[9]马蕾. 论京剧音乐板式[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4(01):16-21.
[10]翁长庆. 浅述京剧服装的象征意义[J]. 丝绸,2004(12):47-49.
[11]熊露霞. 传统京剧音乐的审美特征[D].中央音乐学院,2002.
[12]张泽伦. 京剧音乐的里程碑──论“样板戏”的音乐创作成就[J]. 人民音乐,1998(11):22-25.
[13]田春明. 21世纪京剧音乐创作的一次变革——郭文景《京剧小剧场穆桂英》音乐析解[J]. 戏曲艺术,2007(01):106-110.
[14]庄永平. 现代京剧音乐的经典杰作——《智取威虎山》“打虎上山”唱腔音乐简析[J]. 音乐探索,2017(03):28-31.
[15]卢飞燕. 声腔、行当、性别—论京剧音乐的生旦分腔[D].中国戏曲学院,2017.
[16]马忠月. 京剧程式化艺术审美探析[J]. 中国京剧,2019(04):73-75.
[17]韩波.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之蟒[J]. 中国京剧,2019(06):53-57.
[18]孙晓洁. 京剧音乐润腔的美学应用[J]. 中国京剧,2019(06):62-66.
[19]韩波.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之帔[J]. 中国京剧,2019(07):54-59.
[20]韩波.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之靠[J]. 中国京剧,2019(08):52-57+98.
[21]韩波.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之褶子[J]. 中国京剧,2019(09):48-53.
[22]韩波. 美如锦绣——京剧服装之长衣[J]. 中国京剧,2019(11):58-63.
[23]王启萱. 中国京剧音乐唱腔之美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8.
[24]梁宁. 琵琶在“现代京剧音乐中”的运用[D].中央音乐学院,2007.
[25]隋秀玲,时丽红,宋雪琰. 浅谈京剧的起源与艺术欣赏[J]. 大众文艺,2012(15):106.
[26]李晓天,薛雪. 京剧音乐史诗《长征组歌》音乐创作分析[J]. 戏曲艺术,2012,33(03):88-91.
[27]强生. 京剧的起源[J]. 黑龙江教育(中学版),2003(Z2):90.
[28]张斌. 皮黄腔在现代京剧音乐中的新发展[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3(01):47-52+88.
[29]张文君. 论京剧音乐形成的三个阶段[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3(02):56-59.
[30]胡越. 传统京剧音乐与新音乐[J]. 艺海,2011(03):67.
[31]郭燕. 月琴在京剧音乐中的功能[J]. 民族音乐,2011(03):68.
[32]张晓玲. 京剧人物形象在中国画中的表现形式[J]. 美术教育研究,2011(10):36-37.
[33]蓝颖. 电视媒际下的京剧审美[J]. 艺术探索,2011,25(06):115+129.
[34]格日勒图. 蒙古音乐与京剧音乐融合之初探[J]. 内蒙古艺术,2013(01):112-114.
[35]田根胜. 近代京剧历史剧的民间传统[J]. 艺术百家,2006(04):36-39+56.
[36]胡丽心. 谈京剧服装的色彩个性[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113-115.
[37]庄树弘. 关于京剧人物服饰表意性的思考[J]. 科技创新导报,2009(15):206.
[38]白山. 论京剧服装的艺术审美与呈现[J]. 戏曲艺术,2009(03):110-113.
[39]谭征. 京剧服装与脸谱的色彩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08.
[40]刘婧. 京剧艺术片发展与审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41]张犁,程甘霖. 京剧服装中戏曲符号的呈现及美学特征[J].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4,28(05):631-635.
[42]胡玉康. 装饰与京剧服装[J]. 装饰,2005(11):85-86.
[43]宋德风,赵倩倩. 京剧服装审美特征的艺术表现研究[J]. 西部皮革,2018,40(06):123+125.
[44]彭静. 京剧服饰审美中的满族意识与符号意义[D].东华理工大学,2012.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二人转
 下一篇: 豫剧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