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黄梅戏简介
2019-10-2  热度:688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起源

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早于唐代时期,黄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经宋代民歌的发展、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雏形。至明清,黄梅县戏风更盛

黄梅戏前身即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后称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多云山区、太白湖畔的樵歌畈腔采茶调,形成于清道光年间,流播于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省周边的广袤区域。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先辈艺术家为黄梅戏的形成、发展和流播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黄梅县地处长江北岸,旧时大部分地势低于江岸,有"江行屋上,民处泊中"之说,自然灾害频繁,水灾更为突出。频繁的灾害,迫使黄梅人纷纷学唱黄梅戏,以适应灾年逃水荒、打连厢、唱道情行乞他乡求生存的需要。这就大大促进了黄梅戏由山区向江湖平原地区的发展,向鄂赣皖毗邻地区的辐射 。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条件 。

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徽,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1920年的安徽《宿松县志》上记载有"邑境西南,与黄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中国戏曲曲艺词典》黄梅戏条目为:"黄梅戏,戏曲剧种。旧称"黄梅调"。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1959年,由安徽省文化局编、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安徽戏曲选集》序中写道:"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歌,清道光以后流入安庆地区。"中国戏曲史家、戏曲理论家周贻白在《中国戏曲史发展纲要》中说:"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1958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武汉洪山礼堂观看黄梅县黄梅戏剧团演出的黄梅戏《过界岭》,毛主席看完戏后,有疑问地说:"你们湖北的黄梅戏怎么跑到安徽去了?"当时的湖北省委副秘书长梅白向毛主席汇报了有关情况之后,毛主席恍然大悟地说:"原来你们的黄梅戏是大水冲到安徽去的啊!"毛主席还称赞说:"你们黄梅人还是演自己的土戏好,乡土气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黄梅佬。"

1995年2月,黄梅县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为"黄梅戏之乡"。1995年8月,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黄梅戏之乡"称号 。2019年1月,黄梅县凭借黄梅戏入围"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优秀剧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和《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玉堂春》等。


参考文献:
[1]冯冬. 史诗品格对黄梅戏艺术空间的拓展[N]. 中国艺术报,2014-04-14(007).
[2]冯冬. 黄梅戏艺术审美的新境界[N]. 安徽日报,2015-04-24(010).
[3]程银凤. 黄梅戏的语言艺术[D].青海民族大学,2012.
[4]尹雪凉. 安庆黄梅戏音乐文化流变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5.
[5]严瑾. 黄梅戏戏文的语言艺术[D].湖北师范学院,2015.
[6]谢红莲. 胡连翠黄梅戏音乐电视剧中的女性意识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7]周芸. 传统黄梅戏中的俗语研究[D].安庆师范大学,2016.
[8]鲍红. 黄梅戏艺术与安徽安庆方言[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05):1-5.
[9]甘咏梅. 安徽黄梅戏演唱艺术探析[D].武汉音乐学院,2008.
[10]葛中亚. 黄梅戏中的和谐意蕴[D].合肥工业大学,2013.
[11]朱万曙. 黄梅戏表演的审美特征[J]. 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6):10-14.
[12]陈敬. 从黄梅戏电影看黄梅戏的变化与发展[J]. 黄河之声,2019(18):49.
[13]苏曹骢. 竹笛在黄梅戏伴奏音乐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7.
[14]王文倩. 黄梅戏中高胡伴奏艺术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15]史静. 黄梅戏唱腔中的腔调特点研究[J]. 四川戏剧,2016(05):93-96.
[16]宋琦. 黄梅戏与安徽民歌演唱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17]严瑾,姜欣. 略论黄梅戏的语言艺术[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4(03):54-57.
[18]薛业浩. 黄梅戏之花腔小戏音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19]冯光钰. 求新、嬗变——黄梅戏音乐的灵魂——从黄梅戏《徽州女人》的音乐谈起[J]. 人民音乐,2003(10):18-20.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越剧简介
 下一篇: 二黄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