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三角戏简介
2019-10-2  热度:684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三角戏是一种起源于江西的传统戏曲艺术。约明清间传入福建邵武,在当地又称"家庭戏""三子戏"等。历代邵武艺人在传承演绎三角戏时把邵武民间的茶灯戏、花鼓灯、游春戏、民歌融入其中,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多源性地方剧种。也是江西特有的戏种之一,深受大宗喜爱,希望的一传承和发扬。

三角戏是一种汉族戏曲剧种。流行于福建邵武、光泽、建宁、泰宁等地。

起源于江西,明清间形成。初仅小生、花脸、花旦三个脚色,故名"三角戏"。后逐步发展为"七子班",即由小生、小花脸、花旦、青衣、打鼓兼手板、打大锣及小锁、打小锣兼杂务各一组成。伴奏仅大锣、小锣、咚古、北古、木鱼、小钹等六件打击乐。"三角戏"以江西地方方言为主,"旦、丑"也使用普通话和土话,语言恢偕风趣,早期三四个人便可演出,叫"三角班"。"三角戏"在发展过程中,经艺人们不断完善,慢慢发展到七人,并加入了笛子、胡琴、二胡等传统乐器。使人看后轻松舒畅,因而民间流传"没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越看越喜欢"的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三角戏作为独特的地方剧种,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注。1952年,邵武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邵光剧团。由老艺人罗雪官任团长。1954年8月,邵光剧团作为建阳地区三角戏代表队参加福建省第二届地方戏曲观摩演出。1956年11月,邵武县三角戏剧团正式成立。开始对三角戏进行整理,记录整理由丁德山、罗雪官等老艺人口述的传统剧目多种;并对原某些剧种的音乐曲牌以及表演程式进行改革探新。1957年剧团到各地巡回演出232场,观众近10万人次。1960年元旦,剧团改名为邵武山歌实验剧团,首次演出经移植改编剧本《刘三姐》。唱腔采用传统曲调,并巧妙地融入一些邵武山歌,使歌曲更富有委婉高亢的地方特色。1961年,相继演出《乔老爷奇遇》、《鸳鸯谱》、《安安送米》等剧目。同年,传统小戏《看相》、《小放牛》参加地区青年演员比赛。1962年山歌实验剧团又改为三角戏剧团。同年,该剧团推出《沙子岗》、《棒打鸳鸯》参加南平地区汇演。1963年春节期间,首次演出大型现代戏《三世仇》,在学习《刘三姐》传统曲调上更臻成熟,曾在邵武、光泽、资溪等地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64年初,根据全国财贸系统红旗单位邵武沿山粮站的先进事迹创作的《沿山红路》,曾先后参加南平地区和省首届现代戏汇演。10月在邵武上演《江姐》,全剧音乐基调采用歌剧《红梅赞》,又套用一些传统曲调,或以传统曲调为基础进行再创作;道白一改传统的"土官话",采用标准普通话,整个剧目自始至终成为歌剧化的三角戏。1965年,向江西赣剧院学习演出的《小保管上任》和《怎么谈不拢》两剧,从表演的戏曲化到唱腔的传统风格以及这两者的和谐统一,堪称三角戏的范本。1972年,由吴木金等创作的《隘口》,参加省戏曲会演,获演出三等奖;1974年,由吴国豪等创作的《笔杆枪》、《阵地》、《出城记》参加省戏剧会演,其中《出城记》获演出三等奖。1983年,黄启明等创作的《小巷人家》参加首届农村剧团会演,该剧录像于1985年8月由福建电视台播映。



参考文献:
[1]陆莉莉,黄炜晨.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邵武三角戏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 戏剧之家,2019(25):24.
[2]黄静宇. 邵武三角戏的音乐特征及其发展[J]. 艺苑,2009(06):36-40.
[3]王建成. 地方戏的奇葩:光泽三角戏[A]. .中国演员(2016年第4期 总第52期)[C].:,2016:3.
[4]何晓原. 淳安三角戏 生旦丑演遍百山沟[J]. 今日浙江,2015(10):58-59.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川剧简介
 下一篇: 义乌腔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