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评剧简介
2019-10-3  热度:1022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评剧,是流传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位列中国五大戏曲剧种。曾有观点认为是中国第二大剧种。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有东路、西路之分,而以东路评剧为主。

2006年5月20日,评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称由来

评剧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但最终以"评剧"之名闻名全国。 "评剧"名称的由来,说法不尽统一,一种说法是,该名称由早期的著名女演员李金顺所起。另一种说法是,该名称由李大钊所起。因当时作为小剧种的评剧刚走进城市舞台时,与国家大戏京剧均称为"平剧",引起京剧班主的忌妒,他们便挑拨武戏演员闹事。后来,时在报界工作的李大钊出面调解。他出了一个主意,给平剧在"平"字边加了一个"言"宇。他说,京剧是国家大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社会现实快,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个"言"宇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重的意思。 也有观点认为,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 还有观点认为,是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剧目

在不长的历史里,评剧积累了众多雅俗共赏的经典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曾上演过的评剧剧目约有1880余出。剧目来源有:①对口拆出时期来源莲花落、蹦蹦戏的剧本;②清末民初"劝善"为宗旨的"宣讲文学";③根据《今古奇观》《聊斋志异》改编;④评剧形成前后从皮影戏、河北梆子、京剧移植改编;⑤根据冀东和渤海人民到东北、唐山等地经商引起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改编;⑥五四运动之后的新编现代戏。

诸如:安安送米、庵堂认母、白蛇传、败子回头、搬窑、保龙山、拜月记、半把剪刀、半江清澈半江红、包公赔情、包公三勘蝴蝶梦、茶瓶计、春草闯堂、春香传、黛诺、打金枝、打狗劝夫、丁香割肉、窦娥冤、杜鹃山、杜十娘、对花枪、夺印、樊梨花斩子、凤还巢、凤阳情、费姐(小姑不贤)、焚香记(打神告庙)、夫人城、高山下的花环、疙瘩屯、庚娘传、海棠红、韩玉娘、黑猫告状、红白喜事、红楼梦、红楼夜审红岩诗魂、红龙传、洪湖赤卫队、胡风汉月蝴蝶杯、花为媒、花打朝、回杯记(王二姐思夫)、寄印传奇、家、江姐、金沙江畔、金玉奴(豆汁记)、金印记(六国封相)、井台会(李三娘打水)、九尾狐、锔碗丁卷席筒(奇冤义胆)、孔雀东南飞(刘兰芝)、苦菜花、会计姑娘空谷兰、老妈开嗙、梁山伯与祝英台(双蝴蝶)、李双双、李香莲卖画、刘胡兰、刘伶醉酒、刘巧儿、吕布与貂蝉、马本仓当官记、马寡妇开店、卖妙郎、卖油郎独占花魁、梅香、梅雪遇、孟丽君、密建游宫、蜜蜂记、穆桂英挂帅、南方烈火、南海长城、楠竹夫人、闹严府、霓虹灯下的哨兵、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乾坤带、秦香莲、青春之歌、琼花、劝爱宝、人面桃花、阮文追、三看御妹、山里人家、烧骨记、双罗衫(白罗衫)、水冰心抗婚、孙庞斗智、桃花庵、桃李梅、啼笑姻缘、王少安赶船我那呼兰河、无双传、西厢记、祥林嫂、祥子与虎妞向阳商店、相思树、潇湘夜雨(临江驿)、小二黑结婚、小姑贤小借年小女婿、小院风波、谢瑶环、雪玉冰霜(秦雪梅吊孝)、绣鞋记(三节烈)、杨八姐游春、杨二舍化缘、杨门女将、杨乃武与小白菜、杨三姐告状、野火春风斗古城、夜宿花亭、樱花恋于公案(刘翠屏哭井)、玉堂春、玉镯记御河桥、宰相胡同、张羽煮海、赵五娘、珍珠衫、珍珠塔、周仁献嫂、钟离剑、朱痕记(牧羊卷)、赚文娟、卓文君等。

流派艺术

评剧原分为东路和西路两派。今天盛行的是东路,流行于华北和东三省,在南方也有广大观众。西路评剧又叫"北京蹦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的腔调高亢,板头丰富,别具风格。 辛亥革命前后在北京及京西各地演出,很受观众欢迎,以后濒于绝迹,1958年经中国评剧院发掘整理,始重现于舞台。《花亭会》就是经过整理并由青年演员继承下来的一出好戏。 东路评剧流派划分如下:

1.月明珠(调):花莲舫等。

2.倪(俊声)派:桂宝芬、成国祯、刘子熙、马连成、张润时、泰海贵、刘凤杨、李月楼、杨振邦、艾景全、贾兰亭、刘小楼(后学桂派)、侯德山、王喜瑞、李义廷、王凤池、窦龄童、郑伯范、孙连芳、呼勋卿、倪伟、杜宝宇等。

3.李(金顺)派:朱宝霞(兼刘派)、花玉兰筱麻红筱桂花鲜灵霞(兼刘派)、六岁红(兼刘派)、李宝顺羊兰芬小花玉兰小玉霜(退休后改为白派)、宋玉文(后改鲜派)等。

4.金(开芳)派:李小舫(李岱)、韩少云、夏青、于筱芳、于筱芬、张晖、宫静等。

5.王(金香)派:喜彩苓小王金香、小王银香等。

6.张(凤楼)派:张丽华、碧燕燕等。

7.碧(莲花)派:花月仙等。

8.刘(翠霞)派:朱宝霞(兼李派)、新翠霞鲜灵霞(兼李派)、六岁红(兼李派)、郭砚芳(兼喜派)、李玉芬、花艳玲筱紫玉,花淑兰(兼爱派)、董瑞海、张淑敏、小灵霞、筱佩茹(后学筱俊亭)、董美珠、筱美荣(兼爱派)、马淑华、吴博莉(兼白派)、郭美美(后改新派)等。

9.白(玉霜)派:碧月珠筱玉凤筱月珠李兰舫、筱白玉霜、菊桂笙、李文芳(兼爱派)、高艳敏、吴博莉(兼刘派)、刘萍、林慧欣、小玉霜王冠丽等。

10.爱(莲君)派:莲少君、莲幼君、莲小君、莲雅君、小摩登(钱玉舫)、李文芳(兼白派)、筱玉芳、花淑兰(兼刘派)、筱美英(兼刘派)、王曼苓(拜新凤霞)、王冠丽(已改白派)、张砺云等。

11.喜(彩莲)派:郭砚芳(兼刘派)、喜少莲小喜彩莲邢韶瑛李忆兰、申增丽、张秀琴、孟素洁等。

12.花(莲舫)派:筱月珠(兼白派)、花秦楼、花楚馆、文金舫等。

13.筱(桂花)派:唐淑兰,王彩云

14.桂(宝芬)派:袁凤霞刘小楼、李金铭等。

15.花(玉兰)派:小花玉兰(后转李派) 小幼兰 汪玖 (谷文月也曾向花玉兰学习了 杜十娘 三勘蝴蝶梦)

16.新(凤霞)派:张金秋、李晓梅、李忆霞(兼刘派)、李红霞、谷文月王曼苓、刘淑琴、戴月琴、刘秀荣、高闯、赵三凤、王瑾、郭美美等。

17.鲜(灵霞)派:小鲜灵霞、李秀云、孙桂荣、宋玉文等。

18.花(月仙)派:刘淑萍、张淑桂、刘珊、恒红等。

19.李(忆兰)派:刘晓勤、张红琴、赵丹红、孔庆玉、刘惠欣等。

20.魏(荣元)派:韩学门、李维铨(兼马派)、王文有(兼马派)、高金元、王杰、孙路阳等。

21.张(德福)派:张彦生、崔英杰、徐培成、李志华、陈胜利、齐建波、赵立华(兼马派)、冯子洋等。

22.马(泰)派:李维铨(兼魏派)、张彦春、王文有(兼魏派)、赵立华、张文鹏、马惠民等。

23.韩(少云)派:胡桂秋、宋丽等。

24.花(淑兰)派:解郁文、徐广琴、王镇芝、郑桂芳、张丽华、赵俊芝、冯玉萍、曾昭娟田敬阳、李娟娟、吴丹阳、艾丽珍、赵继兰、张秀云等。

25.筱(俊亭)派:筱佩茹、新少敏小筱俊亭(郑小娣)、李冬梅、王晓萍等。

26.洪(影)派:孙振宇、陈立行、李焕双、包连伟、杨继勉、张俊玲、石文明等。

早期发展

评剧是在中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早在19世纪末,河北唐山一带的贫苦农民于农闲时以唱莲花落谋生,一八九零年前后就逐渐出现了专业的莲花落艺人。莲花落即称"落子",是一种长期流行在民间的说唱艺术,评剧就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后,东北民间歌舞"蹦蹦"传进关内,于是河北的莲花落艺人便迅速地吸收了这种艺术,开始演唱如《王二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杨二舍化缘》、《王大娘锯大缸》、《丁香割肉》、《安安送米》等一类剧目,深受当地的农民喜爱。这些艺人随后又由农村进入到工业城市唐山:唐山的工人,特别是煤矿和钢铁工人成了这个剧种早期的热心观众及积极支持者。但是,它形成为较完整地戏曲艺术则在辛亥革命前后。当时舞台上已有文明戏和话剧演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剧作者,同时,进步的民主思想已传播到了文艺圈子,这就促使评剧这个新兴的剧种也产生了第一代的剧作家成兆才等。成氏原系莲花落艺人,他受到新的时代思潮的影响,在艺术上具有革新创造的精神,于是就以他的剧作把莲花落演变成了蹦蹦戏,又从蹦蹦戏演进为评剧。其早期剧目有《马寡妇开店》《老妈开嗙》《花为媒》《卖油郎独占花魁》等,这些都是评剧的奠基戏。这位剧作家对时代的变革相当敏感,他吸收文明戏的表现手法,编演了一批很受群众欢迎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时装戏,如《枪毙小老妈》《黑猫告状》《安重根刺伊藤博文》等,尤以一九一九年编写的《杨三姐告状》最为著名,久演不衰,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之一。


参考文献:
[1]卞雨萌. 从《杜十娘》看评剧白派艺术的审美特征[D].天津音乐学院,2016.
[2]王学仲.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一)——评剧音乐基因[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8(02):80-85.
[3]王学仲.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二)——主体腔乐句基因解读[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8(03):99-112.
[4]王学仲.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三)——起板腔基因解读[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0,28(04):99-105.
[5]赵瑞军,杜盛兰. 评剧的渊源与发展[J]. 文史精华,2009(S1):52-63.
[6]刘连英. 评剧唱腔的音乐特点及审美价值研究[J]. 艺术评鉴,2019(02):49-51.
[7]陈钧. 论评剧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7(04):84-90.
[8]王丽娟. 评剧音乐的发展脉络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9]陈钧. 近50年来评剧音乐发展概述——兼论戏曲音乐民间性及其发展机制[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6(02):50-57.
[10]刘蓓璇. 唐山评剧艺术及其唱腔音乐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11]王学仲.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四)——落板句基因解读[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29(01):107-115.
[12]王学仲. 评剧音乐DNA探密(之五)——过门基因解读[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29(02):75-80.
[13]陈钧. 评剧音乐的韵味[J].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01):46-50.
[14]程海云. 评剧音乐解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2):150-151.
[15]张光宇. 张光宇评剧《牛郎织女》服装设计[J]. 装饰,1992(04):38.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
 上一篇: 沪剧简介
 下一篇: 苏剧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