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河南道情简介
2019-10-3  热度:720  管理员
新浪微博分享 0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咨询留言       阅后评论       阅后答题

河南道情又称坠子嗡,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流行于河南东南部。由曲艺渔鼓、道情和坠子相结合,并吸收了秧歌和花鼓的曲调于辛亥革命后形成为戏曲。最初只有双人对口唱,类似二人转的形式,后渐演出大戏。曲调有慢板二八流水、裁板、垛子等,唱二八和流水板时,多重句。曲牌有[一串铃]、[小桃红]、[倒脱靴]、[筋头落]等。主要伴奏乐器为坠胡、皮胡、三弦、大胡、笙、扪子(唢呐的一种)等,武场有单皮、大锣、小锣、钹、梆子等。传统剧目有一百多个,部分为家庭生活小戏,大部分则据长篇曲目改编,如《金簪记》、《玉环记》、《脂粉记》、《大红袍》、《李翠莲上吊》、《打万监生》等。

起源

道情戏源于道教乐歌。因道士唱乐歌时配以鱼皮筒鼓伴奏,故古时称"鱼鼓道情",俗称"道情筒子"。明清之际在皖北地区流行,和阜阳一带民间小调"莺歌柳"融合后,形成曲艺说唱艺术。当时的演唱只限于单口说唱,伴奏也只有便于携带的鱼鼓和简板。

发展历程

清代后期,约在1860年前后,道情从沈丘、郸城一带传入太康。20世纪初受河南梆子、越调等地方戏曲影响,道情艺人开始尝试对口演唱和群口演唱,题材突破了原先的道教故事,扩大到家长里短、才子佳人的范围;演员大体分角色,但不化妆,也无明显行当,时称"座摊道情",这是道情戏的孕育阶段。

1905年,太康县老冢镇干张村艺人张广志(约1875年-1930年),组建了第一个道情戏班。他是太康道情戏的最早开拓者,早年从事说唱道情,并能演唱河南梆子戏,后来尝试"座摊道情"。1922年前后,他又首创道情科班,收徒20人。1924年7月,张广志的道情戏班在太康县洪山庙、五里口等村开始化妆登台演唱,将道情戏首次搬上了舞台。同时在演出伴奏中增添了坠子弦和成套打击乐器,采用了河南梆子的声腔板式和表演形式。这是道情戏由简单到复杂,由幼稚到成熟的一次成功突破和飞跃,从此使道情由曲艺形式一跃而成为戏剧舞台上一个崭新的独立剧种---太康道情。

艺术风格

道情戏以唱为主,剧本多唱词而少插白,一板下来就是上百句唱词。其唱腔中板腔和曲牌兼而有之,主要板式有慢板、流水、裁板、大过、单过、双过、哭死、哭活、垛子、滚白等。曲牌有《锁落枝》、《老桃红》等。演唱时男女唱腔都用真嗓,咬字清晰。唱二八或流水时有重叠句,而且有"哪呼嗨"、"哪嗨依"的衬词,其曲调纯厚朴实,唱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著名现代豫剧《朝阳沟》里拴宝唱的"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脚不要慌来手不要猛…"就是移植的道情唱腔。

伴奏乐器

太康道情戏的伴奏乐器由原始的鱼鼓、简板,逐步过渡到以两把坠胡为主。但它的坠胡又与一般坠胡不同,它筒大杆短,中间有腰码,声似二胡。后来,伴奏又增添了皮胡、三弦、大胡、笙、唢呐以及一些民族弹拨乐器。上个世纪90年代又增添了电子琴、电贝司等电声乐器。


参考文献:
[1]程宁敏,马义龙. 独具特色的河南道情音乐[J]. 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6):100-103.
[2]赵梅枝. 河南《道情》发展中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J]. 智能城市,2017,3(01):337-338.
[3]江玉祥. 道曲、道情和道情艺术——“道情”说唱艺术探源[J]. 民间文化论坛,2011(06):44-53.
资源来源于网络,并列出少量研究文献便于读者参阅,仅供免费学习参考,如有谬误请纠正和联系我们及时删除,谢谢!
 上一篇: 越调简介
 下一篇: 河南曲剧简介
网友评论
最新评论
  暂无留言!